如何在科学学科中渗透法律教育

在校学生是青少年的主流,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从小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他们形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言无为而行不远”,“道非无言,文非无道”,我们的教育自古就有“文道合一”、“文以明道”的基本传统和原则。学校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宪法和主要法律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明确自己作为社会成员应尽的社会责任,了解公民的义务,增强守法意识。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法制教育的渠道很多,包括系统的法制政治教育课程、少先队员和团员法制活动的培养、学校物质、精神和人际法制教育环境的影响、沟通家庭和社区法制力量形成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然而,即使实施渠道很多,但毫无疑问,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中小学各科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陶冶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因此,必须综合发展当前的各学科教学,将已发展的法学因素有机地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增加各学科教学中的法律内容,加强法律意识的培养,从而形成实施法学教育的完整学科体系。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充分挖掘里面的教育因素,抓住时机,适时适度渗透,才能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一,渗透的必要性

如今,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育不再满足于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仅仅是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有读、写、算的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中小学教育作为一种基本的、初始的教育方式,应该适应和挑战这种全球发展趋势。如果学校所有学科的教学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而忽视了现代的法制教育,那么必然会被历史潮流所抛弃。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立足于时代的高度,认真审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针对未来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目前中小学教育的差距,提出行动策略。

渗透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教学中,其教育优势是其他法制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第一,它有位置优势。在当前客观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学科课程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学科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途径。也不可能在中小学开展超越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的法制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是中小学开展法制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也是实施法制教育的必由之路。第二,有数量上的优势。学科课程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它在学校教育中也是最大的。在中小学各类教育中,学科课程的数量在整个中小学学科课程中占有绝对优势。数量上的优势说明教育是广泛而深入的,抓住了学科课程就是抓住了法制渗透的主线。第三,有时间优势。学科课程在时间上的优势也很明显。在现行中小学课程计划中,1 ~ 5年级的学科课程占每周总学时的75% ~ 78%,充分显示了时间优势,保证了中小学各科全面渗透法制教育。

综上所述,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学科渗透不仅在教育方向上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和国情需要,而且在行动策略上得到充分保障。

第二,渗透原则

1,目的原则。教学永远是有明确方向和目的的活动,中小学法制教育渗透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在备课和教学实施中善于开发教材中蕴含的法制教育因素,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时将其列为研究内容。

2.有机原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学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律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既不能使学科教学成为法学课程,也不能忽视每一学科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法学教育因素。教学中要根据学科特点,以教材为基础,适当把握尺度,潜移默化地渗透。比如一次语文课,老师让学生用“支持”这个词,一辈子回答“支持”。这时候老师就表扬了,并根据情况引导学生,告诉他们,父母“养”成人是子女的“权利”,“赡养”老人是子女的“义务”,每个人的权利和义务都是平等的。你可以行使权利,但也要履行义务。这样,学生在接受语言教育的同时,接受了深刻的法律教育。

3.选择性原则。知识教学是系统的,由浅入深,以学生就近发展领域的接受程度为标准,法律知识的渗透也要基于这种观点,循序渐进,在知识的深度上逐渐增加。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接受程度,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理解能力选择渗透的内容和程度。在教材体系中,有些内容在不同年级多次出现,这就要求教师选择适合年级和班级学生特点的渗透难度和深度。比如渗透“保护动物”这个目标时,不同年级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保护动物,了解一些国家制定的保护珍稀鸟类动物的法律知识。到了三四年级,学生可以渗透到如何保护动物的有限能力中。大四的时候可以渗透一下如何用法律的武器去打击那些捕杀野生动物的坏人。我们可以不吃野生动物,可以主动制止父母和身边的人吃野生动物,也可以向有关部门举报经营、捕杀野生动物的商人,让法律来惩罚。

4.亲近原则。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渗透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法学教育的内容应该是教材应该有的内容,不能有所附加,不能牵强附会。学科法制教育要与双基教学、双基培训有效融合,不能“穿靴戴帽”、“两张皮”。法学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应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而不应是零碎的、牵强的。

5.情感原则。法律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必须充满情感,必须注重氛围,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真情实感。在教学中,师生不仅要交流知识,更要交流思想感情。这种交流非常有利于法制教育的渗透,可以让学生感受情况、了解原因、了解情况,达到“内化”的实际效果。比如教《小蝌蚪找妈妈》、《骆驼和羊》、《小壁虎借尾巴》、《珍珠鸟》等语文课文的时候。,让学生在课文描述的字里行间感受动物有趣、可爱、美丽或灵性的一面。当学生受到美的感受的启发和熏陶时,可以将语文教学中的美好景象与现实中严重破坏环境的丑恶现象(如白色污染、城市沙尘暴频发、酸雨影响人们生活等)进行对比。),自然会激发学生对环境的热爱,明白正是因为这些动物和我们和谐共处,自然才会变得如此美好,从而激发学生自觉保护动植物,让我们生活的地球更加美好。这不仅提高了阅读兴趣,也让学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利益原则。好奇心和探究意识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是诱导他们不断观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动力。这一切都是利益驱动的,所以在学科教学渗透法学教育的时候,应该贯彻利益原则。“好玩”的关键是“刺激”。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实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让学生通过对法律制度渗透的感知、理解和探索获得成功,进而产生满足感,不断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关于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

第三,渗透法

在学科中渗透法学教育,首先要充分遵循学科教学规律,根据学科特点,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中挖掘法学教育所涉及的因素;同时,也要注意法学教育的渗透方法,使学科教学与法学教育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学科教学中的法制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1,生活中的浸润。在法律内容的渗透上,要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法律制度,体现“法律制度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运用于生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完课文《我家门前的河》后,学生们都由衷地喜欢这条河一年四季的美景。这时候他们可以引导学生再次接触现实,看到现在周围的河流没有一条是清澈的,和20多年前完全不一样了。以前河里有孩子在游泳,在打水仗,河里的鱼很好吃,可以吃,女人在河里洗衣服。现在河里的鱼已经不能食用了,甚至河水的颜色有时也是黑色的,闻起来怪怪的。学生们会通过分析、讨论、比较感叹,“保护环境是多么重要啊!”这个时候适时推出《环境保护法》,让学生明白世界各国都很重视这个问题,把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这样法制知识就渗透在实践中,让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自然认可。

2.渗透到形势中去。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能使学生一进课堂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围中,能立即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转移到课堂教学的浓郁氛围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比如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画“我是一个小执法人员”时,要把美术教室设置成一个小法庭,让墙壁、黑板、柜子上摆满各种与法制有关的绘画、工艺品、雕塑...此外,在教室后墙上张贴一些标语,营造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让学生一踏进教室就能受到情感感染,产生情感共鸣。教学时,让学生先看模拟审判的庭审视频,再放一个关于法律知识的小动画,让学生制作一个铁面无私的执法者小桌子。在这种情境中,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绘画的欲望被激发,使他们用笔画出的线条和色块不再是无情的东西,而是表达真挚情感的符号,实现了情感与绘画的完美结合。

3.渗透到游戏中。爱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子曰:“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当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学习。此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强化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例如,在牛津英语2A的教学中,学生被要求在看到交通灯时说出几个简单的命令。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首先,让学生移动,剪并画一幅画,每个人准备红色,绿色和黄三灯,然后让学生做游戏。请三个人分别扮演灯、警察和行人,表演过马路的场景。停下来。黄灯。等等!绿灯。走吧。在熟练掌握这些句型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老师在教室里放一些简单的禁止停车标志,比如左转,右转,禁止停车等。,要把小教室变成一个公园,一条路,一个停车场,然后让学生掌握“边玩边禁止停车”这句话!没有自行车!不要穿越!左转!向右转!在愉快的游戏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英语知识,还了解了许多交通法规,增强了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秩序的观念。

4.渗透进案子里。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讨论分析,最终明辨是非,掌握法律知识。比如在“维护公共秩序”课上,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讨论后再下结论。上课时,老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有人偷了一辆自行车,想低价卖掉,而你正好需要一辆自行车。你到底想不想买?老师话音一落,一个同学说:“你怎么不买便宜的东西?!"有的说:“偷来的东西买不到。买它们就是帮小偷卖赃物。”双方各持己见,争论不休。时机成熟,老师给他们看了相关法律规定,对他们说:“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明知是赃物而买的,处15日拘留,并处200元罚款或者警告。因为明知是赃物而购买的行为直接帮助犯罪分子逃避罪责或者获取非法利益,干扰司法机关查处赃物,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要受到法律制裁。”说到这里,同学们都明白了,买赃物是违法的,都表示不能便宜买赃物,并表示如果发现别人有赃物,要向有关部门举报。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法律知识深入到了每一个学生的心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渗透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中。当今时代已经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信息,同时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在数学统计的前期学习中,要求学生知识面广,但学生接触书本的内容较窄,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法律知识的信息,如空气污染、噪音、青少年犯罪率、湖北省出生率等。,然后让学生制作统计表,让学生掌握绘制统计表的方法,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比如五年级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可以设计“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硫和烟尘监测结果统计”的问题,渗透环保法。教完例题,我们谈到了这个城市的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气味让人头晕恶心,长江水越来越浑浊,即将成为第二条黄河,并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人们破坏环境造成的,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从而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并与法学教学有机融合,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6.渗透在课堂总结中。点睛之笔是老师在处理课的结尾部分时使用的渗透法。一节课快结束的时候,老师把学生接触到的法律因素简明扼要地放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律制度的感受,通过老师的引导变得清晰起来。这种温和的教学往往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班级尽了最大努力”的作用

四、渗透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律教育非常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强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依附,也不是篡夺主人的角色。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找到“突破点”。各学科的教材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教育因素。因此,法学教育的渗透必须依靠教材,没有教材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然而,教科书中的教育因素大多隐藏在知识中。只有全面掌握教材,才能体会到育人的真谛,探索出知识教学与法律教育的最佳结合点,即法律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学教育既要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法律意识形成的规律。找准切入点,法学教育才能直入人心。

2.把握“渗透机会”。教师只有从教材入手,找到切入点,才能划出源源不断的“活水”。显然,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不能由老师随意安排,而必须根据其在教材中的具体位置、层次和位置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的随机渗透,因材施教的法学教育的特点是感性和感性,“感性”和“知性”,这意味着渗透的方法、形式和时机要有利于营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可和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忽视教学知识,强行灌输,强行灌输,不能只注重教学。我们可以通过敷衍或事情已经改变来勉强渗透法律教育。这样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可见,把握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得最佳的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掌握“渗透性”。找准渗透点就是解决从哪里渗透、从哪里切入的问题,把握渗透时机就是解决什么时候切入、怎么切入的问题。但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如果这种渗透不够、不到位,就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过度渗透会改变主体的性质,使之变成法律课程,这就要求我们既不偏颇,也不克制,精心策划,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适度又不过分。

在法学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突破点”是关键,把握好“突破点”是难点,掌握好“突破点”是关键。教师只有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灌输情感,适时适度渗透,才能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思想修养有机地融于一炉,才能充分发挥法制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