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后上海商业发展史

上海,浦西的天际线,是中国大陆最发达的城市之一。第三产业在上海经济中占一定比重,其中最重要的产业有金融、房地产、保险和交通运输。位于浦东新区的陆家嘴是上海新兴的金融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于2005年8月在上海揭幕。其主要职能是管理公开市场业务。一些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国设立了总部、分公司和办事处。上海成为中国税率最高的城市,上海一直缴纳着中国国内税收总额的一半。

在1949之前,上海有很多外资银行和公司。上海是当时中国的经济贸易中心。上海不仅有以央行、中行、交行、农行为首的原国家资本、官僚资本金融机构,还有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外滩周边,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实力银行:汇丰银行、德国德华银行、日本横滨正金银银行、俄罗斯道生中俄银行、法国东方信贷银行、美国花旗银行、比利时华平银行等。形成“东方华尔街”。还有大量由民间资本经营的银行、银行、信托公司(以下简称私企)。经过1927到1937的“黄金时代”,抗日战争爆发前,上海有105家私营商号。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后,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上海民间金融业的整体金融实力实际上已经大大削弱,但仍有119家私人银行、80家银行和5家信托公司。但到了1952年末,上海的民间金融机构数量锐减至60余家。1956年初政府实行公私合营政策,最后全部合并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联合总管理处。

1949之后,部分上海资本家已逃往香港、台湾省或其他海外地方。其中一部分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1956开头,公私合营。

上海工业发展水平自工业发展、国民党政府统治和计划经济时期一直领先全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中央政策,我国东南地区发展迅速,一度使上海的工业面临边缘化的危机。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浦东新区的开发和财政转移支付比例的降低,上海的工业重新获得了新的活力。上海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十分之一,主要是纺织、重工业、冶金、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工业以及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张江高科聚集了大量高端制造业。农业在整体经济中占比很小,约1.7%。

由于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市政府的经济政策引导,纺织等低端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重污染行业逐渐转移到郊区或倒闭。上海的整体产业结构取得了显著进步,形成并逐步巩固了核心竞争力。

上海的经济还受到周边省份的非经济竞争。上游省份GDP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尤其是黄浦江上游的饮用水污染,已经成为困扰上海发展和居民生活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