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急于在今晚打完有关香港回归及其历史的信息。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历史

香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1 9 5 5年李古墓的发现,可以证明香港早在2000年前就有人居住。

唐朝时,许多中国人住在青山(屯门),这是当时一个繁荣的港口。唐朝也有驻军保卫珠江入口。外国船只必须经过青山,才能转往广州。

宋朝有个叫邓的官员,被派到广东做官。经过青山,他很喜欢这个地方。因此,在他的任期结束后,他和他的家人定居在金田谷,并建立了一个名为“魏碑”的村庄。他的后人后来建立了“纪庆微”。

清朝清兵1 6 6 2出兵到现在的新界,命令村民留辫子。清朝时期,香港在对外贸易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因为香港与广州唇齿相依,广州是清朝唯一对外开放的商埠。

在后来的对华贸易中,英国发现了香港的重要性,认为如果能将其拨出,对扩大与中国及远东其他国家的贸易大有裨益。所以1 8 4 1年,中英鸦片战争后,战败的中国清政府被要求割让香港。

在英国占领香港之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一些渔民居住在岛南部的赤柱、大滩笃和石牌湾,东部的阿公岩和水镜湾。在其他地方,如黄泥涌、灯地洲和七姐妹,有一些小村庄海湾。当时,岛上大约有3000名居民。

鸦片战争

清朝道光年间,中英贸易处于不平衡状态。英国“东印度公司”向中国出口大量鸦片,利润惊人。此外,中国吸食鸦片的人数大大增加。清政府对此有所顾虑,担心贸易中不断漏银,担心社会风气越来越差,有禁烟之意。

1 8 3 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林则徐到广州后,命令外商交出烟土,在广东东莞县虎门海滨焚烧。林则徐还要求西方商人今后不要向中国进口鸦片。正当中英两国角力之际,英国士兵在广东宝安县九龙山尖沙嘴村开枪打死了中国村民林。

南京条约

在兵临城下的情况下,清政府不敢抵抗。1 8 4 2年8月29日,清廷派资深公民Ileb与英方代表(石本)典乍谈判。双方在停泊在南京河上的英国“华丽”号轮船上签署了《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和西方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该条约共分十三条,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中英未来将“和解”,“去他国者,受该国保护。”

二是中国在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开放“五口通商”,英国可以在这五个港口城市派驻领事、管家等官方外交代表。

3.中国将广东省宝安县的沿海岛屿香港割让给英国。

四、中国赔偿英国鸦片价六百万两。

五、中国取消“银行”制度,并支付英国三百万两作为商业债务的数目。

六、中国赔偿英国军费一千二百万两。

七、“以上赏赐以银量定,* * *二千一百万两,此时给付六百万两”,其余一千五百万两日后分期交付。

八、所有在中国的英国囚犯,全部释放。

九、所有因为与英国人有联系或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人有联系而被监禁的人也被释放。

十、约定关税和规定的英国货物,在一个港口依法免税,即允许中国各地的中国商人,通过征税的道路通关,不增加税收。

十一、中英文文件并行。

12.在中国交付第一批六百零二万美元后,英国军队撤出南京和镇江,并停止阻碍中国各省的商业。与此同时,他们撤出了宁波的外港镇海。至于驻扎在舟山、定海、厦门鼓浪屿的英军,直到中国付清全部二千一百两银子,并实际开放五个通商口岸后才撤走。

十三、条约应迅速报请两位皇帝批准,并更改契约。

租借新界

1 8 9 8年是香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香港的边界从北九龙向北延伸至深圳河两岸,西至后海湾,使香港的行政区域扩大了10倍。

1 8 9 8年,列强企图瓜分中国,清朝腐败,任人宰割,于是英国政府趁机要求清廷租借新界。当年6月9日,英国驻华使节平纳勒与李鸿章在北京签署了《中英展拓香港边界特别条款》,英国以租借的名义取得新界,为期9 9年,于1年7月生效。

N e w T e r r i t o r i e s (N E W T E R R I T O R E S)是英国人杜撰的名词,专指租借的新界。在此之前,这些地方属于广东省新安县南部,包括大兴山等离岛。“条款”规定英国对新界有“完全管理权”,但中国可以保留九龙城寨和原有码头。

在香港,你不仅能感受到现代城市的繁华,还能体验到历史的沧桑。日前,我们来到位于香港西北“远郊”的新界元朗屏山文物径,“置身”于原居民的历史发展溪流中。古朴的青砖灰瓦,精致的雕花梁柱,庄严的神社牌匾,让我们感受到了香港深厚的传统人文气息。

坪山是香港最古老的地区之一,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邓氏家族早在12世纪就在此定居。“屏山文物径”是香港首条文物径,展示的文物主要属于邓家族。遗产步道蜿蜒于坑头村、坑头村、上张圩之间,长约一公里。中国许多典型的传统建筑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独特的文化长廊。

沿着路牌和碑刻,我们依次参观了翠星楼(香港唯一的古塔)、邓氏宗祠(香港最大的宗祠之一)、上漳尾(坪山唯一的古围村)、金庭图书馆(专为村里的孩子准备科举而建)、鸿胜宫、阳后古寺等文化产品。

这里的文物是邓氏家族的财产,邓氏家族的许多“现代”成员仍然居住在这些祖屋中。重点建筑得到良好的修缮、保护和管理;更多的老房子实现了“内部现代化”或者被新建筑包围;但当时能看到的一段段古墙,夹杂着新建筑之间的传统门作坊,不断提醒着邓家的悠久历史。

琉璃瓦屋顶后面,有很多电视天线;紧邻雕梁画栋的是铝窗空调;石栏杆围着幽幽古井,但几米之外,是电脑控制的住宅院门,日夜“开启”着“电眼”。历史与现代如此不同,以至于“近在咫尺”。正是贴在各个门上的传统门神和对联,沟通着历史和现代。走在遗产步道上,游客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历史与现代的“共存”。其实也反映了香港社会的多元色彩。

“在一起”不等于“和睦相处”。翠星楼宝塔前,一位三年前来过的先生连连称“风景毁了”。曾经矗立在空地上的三层古塔,如今已经完全被“现代化”淹没:一边是比它高出许多倍的火车站,另一边是新开的旧货市场。就像所有文物在现实中遇到的尴尬一样,“现代文明”也在“蚕食”这条文物之路。这让我们在经历了沧桑之后,更加感到忧虑。

香港的历史不长,古迹更是弥足珍贵。目前,香港共有77处法定古迹。从古老的围村和传统寺庙到中国传统和西方古典建筑。在一些历史遗迹集中的地方,政府以“遗产步道”的形式进行保护和管理,供游客参观。据了解,香港各区的文物径很多,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主题。除了元朗的屏山文物径,还有新界粉岭的龙跃头文物径、港岛中西区的文物径和中山历史径(连接孙中山先生在香港生活和学习的地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