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绘画发展史

禅宗有两层含义:一是主张用禅宗的观点来概括佛教的一切教义和修行。二是指中国的佛教宗派,以灵山会上的佛祖开花和摩诃迦叶的微笑为开端,视达摩为中华始祖,以觉悟众生为主要目的。禅宗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方式传承,即“不教他人,不写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宗不是为文字而立,而是反对文字所包含的“理”。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和自己知识的局限性。

中国禅宗文化发端于南北朝,兴盛于唐宋,发展演变于元明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禅宗文化在江西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禅宗发展史上有一句话叫“一花五叶开”,意思是中国早期的“佛教化”开始步入“中国佛教”之后,流传为“五派七宗”,其中三派五宗发源于江西,分别是庐阳、林佶、曹东、黄龙、杨琪。

比如著名的禅师马祖易道做了两件大事,一是创造丛林,二是创造思想。他在南昌开元寺,即现在的杨眠寺讲法,四面八方的信众汇聚洪州,使开元寺成为江南佛教的中心。洪州禅由此发源,其理论核心是“平常心即道”。这一命题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影响深远。让学禅的人明白,禅是一种生活方式。“平常心”和“不做作”是禅宗的核心:“困了就歇,饿了就吃”,一切顺其自然,“想睡就睡,想坐就坐”,“本色”是无污染、无附着的。

中国传统水墨艺术与禅宗有相通之处,可以通过有限的笔墨传达无限的魅力。在我看来,禅宗的人所画的,以一种朴素空灵的境界来表现禅事、禅理的画,应该叫禅画。如果单纯的看自己的功德,那么一切都是徒劳的。禅画的笔法和题材是禅心境,是禅心境的根本,符合禅宗的特点,即“法无定法,心生诸法”,禅画所表达的是从“自执”“法执”的桎梏中回归无拘无束的自由,从浮躁功利的社会中回归平静无尘的自我。从某种角度来说,禅画是画家和观者共同完成的创作过程。禅意画家借笔墨书写心灵的寂静,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出广阔无边的境界。但观者“以禅为味”,对画面中万里的空灵有一种轻静之感,身心舒畅,如同在灵山会上对花微笑。这才是完美高度之巅不可言说的禅意境界。

禅画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中国特有的禅宗艺术。第一幅禅画是唐代的王维;晚唐的关修,宋代的梁楷;明末清初四僧——石涛、八大山人、坤灿、弘仁;现代虚谷、现代弘毅、丰子恺都是禅宗绘画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水花凝幻,墨色染空尘”,在文化史上成就了一幅清晰的禅画。

江西人享受着独特的禅音和禅意之风,而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则通过他的朴质空灵的境界,将当地融儒、释、道为一体的禅画推向了毋庸置疑的艺术高峰。所以追根溯源,禅宗和禅画都是在中国成长,在江西兴盛。作为后人,我们应该特别努力,激发禅宗文化中潜藏的美德和璀璨的光芒。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

方云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