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作为一部史籍,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裴松之《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位列古代四大名注之首,也是陈寿《三国志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裴注产生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主要涉及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裴注所引史料、体例、类型的考证,历史体例的评价,以及对裴松之及其思想的综合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大多属于静态描写或评价。事实上,《朱培》是一部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重要文献,对它的解读和阅读可以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动态考察。比如从文史分科的发展和时代特征的影响来看,就会有“天地”。在裴松之看来,陈寿对《三国志》的记载并没有真正反映其内涵,而这种内涵的反映往往是通过生活细节表现出来的。客观地说,用文学手段再现历史,正是陈寿《三国志》所欠缺的,也是裴松之补充注释的根本,也是裴松之注释的根本原因。陈寿《三国志》与朱培《三国志》在撰史体例上的差异,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史分科的曲折过程密切相关。

陈寿的《三国志》叙述简短,材料严谨,一出就会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比如“夏侯湛看到寿的所作所为就写了,所以毁了自己的书。”陈寿本人也被赞为“一个好历史的好叙述者”。到了南朝,宋文帝却以《三国志》为例,命裴松之补充。裴松之没有按照传统的训诂角度来注释《三国志》,而是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释方法。裴松之曾在《三国志注表》中说:“其生不录者,其事录者,必补之。或者说同样的话用含混不清的话退出,或者意外不同,疑点无法判断,都在钞票里换不同的消息。如果很明显是不合理的,就用违规纠正来惩罚它。其时事是否与小失性命有关,颇有言外之意。”简而言之,就是从补缺、备异、惩错、辩误四个角度补充笔记。这种历史注释方法出现后,虽有人相继响应,但整体上并未占据主流,后人也很少遵循,所以裴注释的出现引来了诸多评论。

这些评论可分为以下四类:一是对裴注所引材料和行文风格的评价和研究。刘知几、陈、叶适、章学诚、、张孟伦等都批评裴注“繁”,而何、李慈铭、钱大钊、吴、、吴天珍、等都称赞裴注“繁”。二是对裴注的考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考证,如文字的校勘、词义的解释、典故的注释、词义的解释、地理的解释、历史事件的补充等。,以清代学者的研究为代表,如赵一清的《三国志注》、陆璧的《三国志集》等。二是对裴注所引书籍的数量、种类和字数的研究。自清代以来,钱大昕、赵翼、钱大钊、赵绍祖、沈家本、、杨、陈垣、、高振铎、李耀东、吴和张等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三是史传体例的源流研究。由于汉魏以来的注释往往侧重于对名物的训诂,裴的注释与之明显不同。刘知几和章学诚认为裴松之没有才华是不合适的。陈寅恪先生提出裴注风受佛教经典《和本注》影响,这一观点被谢耀东等多位学者所接受,先生和张先生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胡宝国先生在研究南朝经学对史学的影响方面,独辟蹊径,观点新颖。第四,裴注与裴松之史学思想研究,如谢耀东《三国志注》与裴松之《自注》,陆对裴松之史学批评的思想根源等。、吴等也指出“实录”是裴松之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李晓明、李迎客等人对裴松之史学思想有过深入的探讨。对裴松之本人及裴注进行全面考察和综合研究,首推杨一强先生的《裴松之及三国志注》,而张孟伦先生的《裴松之三国志注》在杨一强先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深化了裴注研究。

以上四个方面基本上都是从历史学、文字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的。关于文史分野视角下的裴注研究,谢耀东和虽对文史分野有所论述,但前者认为史注与经典的分野导致了裴注的产生,后者认为是不同历史时期追求简繁的不同学术倾向所致,裴注的文学性尚未涉及。虽然《三国志裴注引书史传与文学价值》和涂《三国志裴注的复调意义》开始讨论裴注的一些文学表现,但这些讨论大多局限于个案研究,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张新科的《三国志杂传略》、王秉清的《评的《舒威——裴注三国志杂记》和宋智英的《徐中三国志校勘》对裴注杂传作了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探讨,但仍未涉及其文学内容。

作者认为,与《三国演义》相比,《朱培》更注重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因此,裴松之生动地刻画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采用各种文学艺术手法,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展现历史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和在社会舞台上的独特风格,使原本扁平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生动、传神、真实、逼真。在这方面,裴松之是在以注解的形式书写自己的历史观。作为南朝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之一,裴松之深受士人个体意识觉醒、形式美学凸显等时代思潮的影响,使得裴松之的历史人物观与之前的陈寿截然不同。在他眼里,历史也是有血有肉的,有眼泪,有痛苦,有生命,有欢乐。所以,如何激活这段历史,恢复它的鲜活性和灵性,是极其重要的。然而,陈寿生活的时代文史分野才刚刚开始。陈寿以历史学家的身份写历史,并按史学的权利说话。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陈与裴在文史观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学和史学在魏晋时期开始脱离经学的束缚,呈现出各自学科的不同特点。陈寿按照史学的要求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描述,试图用平实朴实的语言,尽可能客观、主观地刻画这段动荡复杂的三国历史。但文史独立之路极其曲折,文史总是有联系的。文学对历史的影响和辐射,远远大于历史对文学的影响和辐射。随着南北朝文学理论和观念的成熟和迅速发展,裴松之的历史观也发生了变化。所以,在描写历史的过程中,他有义务和责任从文学的角度揭示这些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揭示他们的性格和内涵,体现他们的风度和气质。裴松之所以写出如此丰富的注释,表现出如此突出的人物特征,与他所处时代独特的文史观念是分不开的。

从文史动态分野的角度审视裴注,既是对裴研究视野的新拓展,也是对裴注更深层次的解读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