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的区别。

历史散文以叙事纪实为主,但也常穿插推理内容,如游说论据、书信等。诸子百家的杂文以说理为主,但也有叙事的成分,比如故事寓言。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都是s m 4 n w é n .一个手指头都是文采;两指犹太文字;三指风格的名字。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宽泛到狭窄,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散文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它表达了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灵活的写作风格。“散文”一词出现于北宋太平兴国时期(65438+976年2月-165438+984年10月)。

辞海认为,中国自六朝以来,为了区分韵文和骈文,凡是不押韵或不重排偶对的散文文章(包括历史典籍),统称为“散文”。然后是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汉)司马迁《史记》:用太白之学散文,保卫天下。(引语在史籍中找不到,出处不明。按文意,似乎是这样读的:守之以太白,天下之学必散,文人无业,兵者昌,民不聊生。)

(汉)袁康《越绝书》(岳绝书)卷十三:始知其尊万物,致力于散文、武功。(引语见卷十三《越绝书·枕中》:范子恺:“闻古之圣贤为圣贤,坚持中和而始于终,一切皆定;不坚持中和,就不会从头开始,也就是尊重自己的立场,一切就散了。很明显,文武之业,是野心的痕迹。”这里的“是指和,与后来的“解州”相对,前者的“三”与“文”字的意义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