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垃圾分类的历史。

当上海居民正忙着1年7月实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时,一向以纪律严明著称的德国人,已经认真执行垃圾分类近30年了。制定规章制度经验丰富的德国人,显然是想挑战高难度的分类操作。德国的垃圾分类经历了怎样的百年历史?

20世纪初,刚刚统一30多年的德意志帝国正经历着快速的工业化和人口爆炸。在首都柏林,产业工人的涌入让城市繁荣,但也带来了一个大问题:大量的垃圾。

当时,以勇克房东为代表的城市管理者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填埋、焚烧和分类再利用。

焚烧垃圾产生的臭味以及鲁尔区优质煤矿的存在,使得垃圾焚烧方案很快被否决。垃圾分类计划于1907在柏林夏洛滕堡区正式启动。

然而,即使当时只有三类垃圾分类,但由于缺乏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缺乏财政补贴,垃圾回收无法盈利等因素,试点最终彻底流产也是必然的。那时候普遍认为只有女佣才会分类垃圾。

从此,垃圾分类方案被彻底遗忘,填埋甚至垃圾山成为柏林人处理垃圾的默认选项。如今,这个垃圾填埋场被改造成了87米高的诺伊尔·哈恩伯格(neuer Hahneberg),甚至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训练滑翔伞的好地方。

垃圾分类的概念在第三帝国时期再次复兴。处于战时经济模式的纳粹德国曾以政治口号的形式呼吁“垃圾的全方位再利用”,其中以金属垃圾、废橡胶、塑料等石化产品的分类效果最好。

随着第三帝国的覆灭,这段历史很快被遗忘。垃圾分类的概念第二次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出于政治原因,即使在今天,也没有人愿意肯定纳粹党在垃圾分类利用领域的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随着莱茵经济奇迹的爆发,急需发展的德国走上了快速复兴之路。吃了20年苦的德国人越来越富裕,他们甚至把复杂的产品包装或包装浪费的多少作为比较的对象。

这一切终于在1970年代迎来了能源危机的转折点。

1973年,民间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发表了著名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指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种认知开始在民间迅速传播。与此同时,开始蓬勃发展的绿党运动也逐渐将这一理念植入德国人的思维中。

此时,大量德国人已经开始自发回收垃圾。垃圾自愿分类甚至成了那一代德国时代精神的注脚。

到1980年代,德国的各个住宅区都大规模设置了废玻璃和废纸回收箱。虽然当时垃圾分类还是基于个人意愿,但垃圾分类回收带来的好处和宝贵的二次原料,使得垃圾分类赢得了公众和行业的一致支持。

有意思的是,当时的西德政府从未透露过任何关于垃圾分类的立法意向。毕竟穷邻居东德总是愿意从西德进口塑料垃圾来换取西德马克的宝贵外汇。

1990,东德并入西德。失去塑料垃圾出口市场的德国政府迅速通过了包装法规。这一规定不仅是德国现行垃圾分类体系的雏形,也宣告了垃圾分类理念终于在德国迎来了第三次复兴。

那么,经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德国的垃圾分类体系是否完善?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根据《德国时报》的报道,德国大城市分类垃圾箱的“误投率”高达40%,而作为万金油的其他种类垃圾的误投率高达60%。虽然详细的垃圾分类清单可以在网上和市政厅免费收集,但显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研究“用过的尿布属于哪种垃圾”或“猫砂是否属于其他种类的垃圾”等琐碎问题。

2015年,德国《循环经济法》生效,明确将垃圾分类列为公民义务,拒绝履行者将被处以30欧元至5000欧元不等的罚款。?

如果把没吃完的酸奶盒扔进黄色垃圾桶,那是“常见错误”;但如果把塑料马桶塞扔进黄色垃圾桶,那就是“故意失误”,将面临罚款,因为这一举动显然是经过一番思考后不负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