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习俗和重要节日

阿昌族是一个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和贵州省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德宏州龙川县户撒和梁河县九堡、囊宋三的阿昌族乡。泸西县江东乡高更田、盈江、瑞丽有少量分布。此外,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的曹鉴、九洲等地,保山地区的腾冲县、龙陵县也有一些地方居住。贵阳也部分有人居住。

阿昌族的婚姻习俗

阿昌族一般是一夫一妻制家庭,婚前自由恋爱,“串女”盛行,但婚姻是父母包办的。过去,同姓的人一般都是不结婚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汉族、傣族等民族通婚是常事。夫兄婚的转让制盛行。寡妇可以再婚,但不能拿走丈夫的财产,孩子也由婆家抚养。

阿昌族青年男女的婚宴,要先请新娘的舅舅坐在头上,还要摆一盘拌猪脑的凉菜。宴会结束后,叔叔要给新娘一个条约。5公斤猪尾巴后腿叫洋肉,意思是新娘永远不要忘记娘家的恩情。

阿昌族的饮食习俗

阿昌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生活在边疆的阿昌族以大米为主,夹杂着土豆和玉米。

阿昌族以大米为主食,也常以米粉做饵,米粉为主食。诱饵线食用方便。吃的时候,用开水烫一下就行了,加调料捞出来。如果盖上红烧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以做成各种不同的鱼饵丝;米粉除了辣如鱼饵外,还可以凉拌,或在米粉中加入一勺热的薄豆粉(豌豆面,水煮),再加入花椒、大蒜、姜膏、味精等香料,制成薄豆粉汁米粉,麻辣滑嫩,阿昌族人入夏后常吃。阿昌族喜欢吃芋头。据说古代庆丰丰收时杀狗吃芋头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妇女在大多数城市做豆腐和豆粉,经常用豌豆做凉粉食用。肉类主要来自猪和牛。猪肉喜欢做生猪肉米线。猪宰杀后,用麦秸或稻草将猪皮晒成褐色,刮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蒜、辣椒等调料,和米粉一起食用。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将鲜鱼放入油中炸制或油炸,然后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后食用。酸辣谷花鱼(栽苗时将鱼苗放在地里,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是最有特色的。腌制。酸菜、卤腐、豆豉一年四季必不可少,饭也多。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浓郁,甘甜;成年男性和老年人多喝白酒。大多数阿昌族人会用蒸馏的方法制作烧酒,藏在坛子里,用于节日时饮用和招待客人。

肉类主要来自猪和牛。猪肉喜欢做生猪肉米线,就是把猪宰杀后,用麦秸、稻草把猪皮晒成褐色,刮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蒜、辣椒等调料,和米线一起吃。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将鲜鱼煎或炒熟,再用水煮或加酸椒蒸熟后食用。酸辣谷花鱼(栽苗时,把鱼苗放在地里,谷熟后取出,称为谷花鱼)最有特色。腌咸菜,卤腐,豆豉都是一年四季必不可少的,饭也很多。

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浓郁,甘甜;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白酒。大多数阿昌族人已经能够用蒸馏法酿造烧酒。

阿昌族喜欢吃酸的食物,主要是酸笋、酸菜、酸肉,这是阿昌族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

酸菜是阿昌族不可或缺的日常菜肴,但常见的酸菜是酸笋和泡菜。腌制酸笋的季节在春秋两季。当竹笋发芽,长高约30厘米时,可将竹笋连根切断,去皮,切成丝或片,放入陶罐中,撒上盐,烤几天。当酸味出来时,它们可以随食物一起服用。酸笋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和其他鱼、蔬菜一起煮。它们很好吃,所有吃的人都称赞它们。

阿昌族的过桥米线。也就是烧生猪肉米线。做法是将猪肉放在火上烤至半熟,剁碎,拌入酸醋,加入切碎的花生、猪肝、猪脑、粉条等各种调料,如蒜、辣椒、香菜、豆粉、姜等。吃的时候把米线放在手心,然后放肉馅拌在一起吃,故名“手糊米线”。

米线软滑,不结块,不粘手,肉馅不沉底,不浮头。它们均匀地撒在米线里,很好吃,酸酸的,很好吃,风味独特。

阿昌族一日三餐,喜欢酸性食物。过去青年男女有嚼香烟、槟榔的习惯,牙齿常被染成黑色,所以有“黑牙美”的旧习俗。

如果盖上红烧肉、(火+巴)肉、鸡丝等配料,可以做成各种不同的鱼饵丝;米粉除了辣如鱼饵外,还可以凉拌,或在米粉中加入一勺热的薄豆粉(豌豆面,水煮),再加入花椒、大蒜、姜膏、味精等香料,制成薄豆粉汁米粉,麻辣滑嫩,阿昌族人入夏后常吃。阿昌族喜欢吃芋头。据说古代庆丰丰收时杀狗吃芋头是必不可少的。阿昌族妇女在大多数城市做豆腐和豆粉,经常用豌豆做凉粉食用。肉类主要来自猪和牛。猪肉喜欢做生猪肉米线,就是把猪宰杀后,用麦秸或稻草把猪皮晒成褐色,刮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蒜、辣椒等调料,和米线一起吃。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将鲜鱼煎或炒熟,再用水煮或加酸椒蒸熟后食用。酸辣谷花鱼(栽苗时,将鱼苗放入地里,谷熟后取鱼,称为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咸菜,卤腐,豆豉一年四季必不可少,饭也多。酒是白族人常年饮用的饮料,妇女常饮糯米制成的甜酒,酒香浓郁,甘甜;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白酒。大多数阿昌族人已经能够通过蒸馏制作烧酒,并将其藏在罐子里,供节日期间饮用和招待客人。

典型的食物主要有:凉拌芹菜、冷冻、酸(火+巴)菜、米线。

糯米粑粑和手工米线是阿昌族的两种风味食品。糯米粑粑是将糯米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半天左右,取出后放入蒸笼中蒸熟,再放入木筏中细煎而成。糯米粑粑软嫩,口感极佳。多余的粑粑铺在香蕉叶上,凉着吃,或煎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让人百吃不厌。“手工米线”是龙川户撒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把产地的上品大米撒上去,榨成米线。他们用烤猪肉、猪肝、猪脑、粉丝、花生面、芝麻、大蒜、胡椒、香菜、盐、味精等。,并加入豆粉和酸醋做调料。吃的时候要洗手,先把米线捧在手里,然后倒上调料,用筷子搅拌,送到嘴边,吸过去。手工米粉好吃,营养丰富,容易消化,回味无穷。

阿昌族的宗教信仰

胡拉萨地区的阿昌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每年定期“入坳”“出坳”;“烧白柴”等宗教节日和活动。梁河地区的阿昌族过去信仰鬼神。每年春耕秋收前,他们都要给“土鬼头”祭祀三次。全村人都到田里洒鸡血,放鸡毛,以求祈求鬼怪保护庄稼。此外,受汉族影响,他们也崇拜自己的祖先。

阿昌族的重要节日

除了宗教节日,胡拉萨的阿昌族一年中还有和邻近地区傣族一样的节日,如抓钟摆、踢窝、会街、品新年、泼水、入坳、出坳。此外,还有火把节、换黄床单、烧白柴、浇花、卧螺节等节日。其中火把节和卧螺节规模更大,活动也更多。

沃洛杰

卧螺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纪念阿昌族先民格帕玛、格迈玛为民除害造福子孙后代的传奇业绩。那时,人们会牺牲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能在祭祀当天抓住蟒蛇,人们认为会更吉利。

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的“阿鲁窝洛节”是阿昌族最大的节日。节前,阿昌族人精心搭起“卧螺台广场”,约1米高,4米见方。中间有两个牌坊,顶端由一个巨大的木制弓箭连接。这是阿昌族的箭,象征着人类的祖先格帕玛智胜妖王,射下灼热的假太阳,恢复大地秩序,唤回万物。左牌楼顶部描绘的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右牌楼顶部描绘的是蓝天明月;太阳图案下是男人的服饰彩图,月亮图案下是女人的服饰彩图,分别代表上帝和地球——人类的祖先扎帕玛和扎米玛。节日当天,来自远近村落的阿昌族人聚集在庆典中心的卧螺台广场周围,载歌载舞庆祝节日。[1

火把节

火把节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了祈求丰收,驱除昆虫,防止灾难,猪和牛被献祭。届时,将为大家奉上煮熟、烤熟的生猪肉拌米粉。天黑后,点燃火把,绕着村子游一圈。

泼水节

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这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那时,女孩家经常准备八碗菜招待前来探亲的年轻人。参加饭局的人数是一致的,大家可以坐也可以坐。小伙子应该神不知鬼不觉的偷了姑娘的鸡头。如果鸡头被女生查出来,就要处罚小偷,否则就要处罚女生喝酒。如果小偷被当场抓住,他不仅会受到惩罚,还会被女孩取笑。喝完酒,小伙子要按照菜价把钱给姑娘,不要让她知道。

此外,梁河、龙川的阿昌族也有在农历八月十五品尝年货的习俗。节日那天,他们会拔一个种子最多的芋头,割下一个双耳的玉米,绑在竹签上,放在角落里,然后煮新米煮饭,饭煮好后,先盛一碗给狗吃,最后全家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