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传统轴线VS新轴线。

概念的意义:城市沿中轴线对称发展是一种古老的模式,适用于城市规模小、交通不发达的时代,用紧凑的方块来规范城市的形态。时至今日,这种模式在规模小、发展潜力有限的小城市依然可以使用。而大型和超大型城市需要考虑环保、生态平衡等因素,所以城市的发展不再适合街区扩张模式,而应该采用组团发展模式,现代交通也为组团发展创造了条件。广州是特大城市,已经明确是组团发展的城市,不可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设置城市的中轴线。在广州,传统中轴线和新中轴线这两个概念的地理意义并不大,但传统中轴线在历史上曾经是广州的地理中心,因此成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其周边地区拥有古代和近代早期广州最丰富的历史文化痕迹,是广州文化底蕴最丰富的地区。虽然地理中心的意义已经弱化,但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象征,其意义是永恒的。新中轴线从一开始就没有地理意义。在组团发展的城市里提中轴线是自相矛盾的。这个概念与其说是对广州未来的描述,不如说是一种短期的商业行为,主要是为珠江新城的发展造势。

地理资源:新旧中轴线南部为海珠、番禺、芳村冲积平原,类似腹地。北部以传统中轴线相连的白云山西侧,是珠江冲积的三角洲平原和流溪河冲积的光华平原,有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新中轴线以北,白云山以东山峦交错,仅有少数山谷或梯田可供开发。这些青山环抱的土地环境很美,但土地相当有限。所以传统中轴线的腹地比新中轴线的腹地大。广州西部是喀斯特地貌,这是规划主管部门反复强调的。然而,喀斯特地貌是珠江流域的普遍现象,流域沿线的许多城市都是建立在溶解岩石的表面上。现代地质学和建筑学足以解决在喀斯特地貌上建筑的技术难题。确实不适合在喀斯特面上建超高层,但是广州现实部的高层已经被淹了,需要停了。

交通条件:与传统中轴线向北延伸的白云山西侧是广州的陆空交通枢纽,四条穿过广州的国道是第三条,分别是国道105、106、107。连接广州老城区与其他城市的一级公路、市政道路、快速路不下十条,是市区内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区域。从北到南,沿同一轴线,有花都的广州北站、江村编组站、广州火车站、钟村的广州南站。

新中轴线周边,铁路有广州东站,南北市政干道有广州大道,与传统中轴线共用,有324国道。还有一条华南高速公路与西北相连。与传统中轴线相比,新中轴线周边的交通设施要逊色很多。当然,这符合两者的地域资源差异。传统中轴线延伸区发展腹地广阔,交通效益优于新中轴线区。更重要的是机场因素。白云机场位于传统中轴线以北,距离白云新城和老机场周边的海珠广场二三十公里,是临空经济的黄金距离。大多数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其核心功能区,即金融和商业中心,都在这个范围内。中国几个领先的城市,北京上海的第三产业中心,使领馆区都在这个区域。因为市区小,香港的核心功能区离机场更近。过去广州市区面积小,在旧白云机场15公里范围内,形成了常棣、刘桦、环市东、东风东、天河北等金融、商业、外事中心。现在机场北移,城市中心组团也相应北移,传统中轴线周边增加白云新城,地理、环境、交通都是一流的梦想之都。发展的动力是传统的中轴线。

规划优势:理论上新区应该比旧区规划得更好,但广州的现实是天河新区20多年来一直在重复一种高密度、高体量的开发模式。目前单位面积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容纳人口与旧区相当,甚至更差。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热岛效应等城市病随处可见。由于这是一个新区,要重建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传统的中轴线是老城区,很多地区已经到了旧城改造的时候。如果改造得当,有机会形成一个符合现代先进理念,体现可持续发展内涵的城区。另一方面,传统中轴线北部是一个依山傍水的新发展区,规划还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结合优质的景观资源,妥善处置,将洗刷过去规划不佳的恶名,实现人工建筑与景观生态和谐的城市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