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历史简介

明朝弘治七年(1494),明孝宗的保姆帮助罗氏夫人在翁山前修建了袁晶寺,后来废弃了。此后,翁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边建了一座宫殿,叫“善山园”,是皇家园林。明武宗和明神宗都曾在这里划船。明朝Xi年间,魏忠贤曾将山浩园林据为己有。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的园林数量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用水量日益增加。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不大的万泉河系外,大多来自发源于玉泉山流入西湖的水,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乾隆十五年(1750),为了给崇德太后(宪皇后)六十大寿做准备,乾隆皇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挖掘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寿安山的水,在西湖西部挖掘高水湖、提水湖,利用这三个湖作为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皇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练水军为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并将挖出的泥土建在湖北翁山上,并将翁山改名为万寿山。[2]

这张“设计图”是颐和园修建之初的设计图。它是由宫廷画家和建筑师郎世宁所写,是一幅罕见的清代颐和园整体建筑布局图。这幅地图对中国早期皇家建筑设计、研究、地理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