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公司真的那么好吗?

最近朋友有跳槽的想法,公司人事变动也不少。我刚刚发现,毕业季最常出现的“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这个话题,其实是职场热门话题。

当然,直接去创业或者继承家业的朋友可以去转转。

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可以卖,或者想苦口婆心的劝什么。网上关于大企业还是小公司的讨论太多了。我想说的是我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仅此而已。

我就职于一家传统行业排名前五的所谓德企。这家企业历史悠久。成立之初确实是100%的德国企业,甚至是本土企业。

之所以加上“所谓”二字,是因为它在过去十年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并购,第一大股东早已与德国无关。可惜这个事实在德国总部很多员工眼里是不存在的,导致了很多不可理解的事情,下面我会详细说。

德国的铁饭碗

和中国一样,德国人对待各行各业的雇主的方式也不同。在德国人中很流行的是一种Unbefristeter Vertrag,即工作合同没有终止期限。这种合同一般由行业和政府部门提供。以前在大学和研究所都有,现在几乎消失了。

有多受欢迎?在德国找房子的时候,你的职业大致会分为两种:angestellt(雇员)和selbstaendig(自由职业者)。房东喜欢雇佣有永久合同的员工作为租客,因为这样的租客有固定收入作为保障。

虽然有永久合同的租客也可能拖欠房租,虽然自由职业者可能挣得更多,但是房东的心态是:自由意味着不稳定。万一下个月没有收入,我们怎么付房租呢?

在德国找工作,如果拿到永久合同,通常大家都觉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我也听说过类似于“我有一个geschafft!我终于做到了!诸如此类的话”)。比如这种不定职位,就像国内公务员一样炙手可热。可能每天具体的工作内容是什么,有没有发展前景都不重要。它提供的福利和稳定压倒性地赢得了许多求职者的心。

但是永久合同真的是铁饭碗吗?能保证你从此高枕无忧吗?

显然不是。

以我所在的行业为例。在过去的十年中,许多同行公司要么破产,要么被出售,要么通过并购得到加强。当然这家公司也不例外,虽然每一次并购,德国总部的地位都不变,而且是并购另一方的裁员和分公司的解散。然而,细(切)简(参谋)的大刀终于在去年挥向了总部的参谋。

很多非核心业务要外包给其他专业企业(外包)或海外承包商(离岸外包),确保公司专注于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如果存在与其他部门职能相似的重叠职位,则应取消这些职位。一套措施的实施,基本上影响到了公司的所有部门。

经过工会的协调,公司董事会向所有受影响的员工承诺了一系列赔偿条件。可惜的是,除了将这些员工的“永久”合同保留到18年底外,大部分承诺最终都没有兑现。

我现在清楚地记得,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员工大会上,一位中年德国女同事打着提高效率的旗号质疑这个项目的真正意义:她所在部门的业务要部分外包,十几个人要走一半。怎么可能用其中的一半去做之前甚至更多的工作呢?

行政长官回答了很多问题,最后说,我们要作出改变。以前的工作模式很有问题,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提高效率。

所以,永久合同不是你的就业保障,也不代表公司不能裁员,更不代表你掌管公司,也是把你当成了不能放弃的亲人。

传统大企业的明与暗

德国的永久合同结束了,那么德国的大企业呢?很多人会说在大企业工作的好处:稳定,分工明确,晋升奖励制度完善,培训学习机会多。这些是真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来说说这几年的所见所闻。

刚转行的时候,担心自己的行业太传统太保守。但因为我加入了公司新成立的负责跨部门项目的团队,再加上老板们都很开明,一半都是国际同事,我接手的项目都很新鲜,也很有挑战性,我和这家大公司度过了超出我想象的蜜月期。

它的好处非常明显:提供永久合同,良好的薪资福利,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机会。公司注重选拔人才,有量身定制的人才发展计划。

同时公司努力营造温馨的氛围,希望员工以公司为荣,员工活动种类繁多。这让我从一个比政府部门还官僚的德国大学逃出来的时候,感到新鲜和亲切。

但是,这个传统大企业的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部门划分太细,直接导致一个完整的项目链被切割成几块。决策耗时长,行事死板。有老同事自嘲,说公司的决策就像等待树上的果子成熟,直到果子成熟从树上掉下来,掉下来的果子就成了公司的决策。

过于细致的分工导致很多同事只关注自己负责的那一小块。对于整体视角,对于高度相关但由其他部门负责的业务,往往会有三种“不”的态度:不知道,不关我的事,不关你的事。

我在电话里被其他部门的同事吼了两次,因为我发了一封邮件,询问他/她的意见,关于改进一个指标的可能性。我被莫名其妙地吼了一句,过了好几秒才明白他/她在问我:你是谁?你为什么,为什么要干预他/她的工作?

同时,不会说德语的国际同事,在这个大企业的总部工作,有很多语言障碍。比如企业工会代表召开的职工大会,不管和大家关系有多密切,都是用德语。新员工为期三天的入职培训全部使用德语。培训结束后,我建议改成英文,或者提供英文版的培训资料。人事是这样回复我的:我们不能改成英语,因为很多同事不习惯说英语。。。

说实话,我不明白,这么多年在有跨国业务的大企业工作,同事遍布全球的一群人,不习惯说英语。招的时候不知道。直到我们部门招人,想挂在公司内网,我才知道招聘启事要用德语写,因为工会成员只读德语。

于是讽刺发生了。首先,会英语的同事用英语写招聘启事,由同部门的德国同事翻译成德语,然后发给工会和人事部门。获批后,将由人事部的德国同事从德语翻译成英语。换了一圈,招聘启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用于查看工作时间、申请假期和批准下属假期的网站是德语的。所有与法律相关的培训都必须用德语进行。如需英语培训,应向相关部门同事申请。员工食堂的菜单是德语的,能不能看懂,有没有对某些食材过敏。等等,不胜枚举。

至于升职和奖励,不用想太多。你的年终奖可能和你今年的业绩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和你在公司的级别有直接关系。你很可能会难过地发现,自己得到的和那些在同一水平上偷懒的同事差不多。因为在德国,老板不能直接点名比较下属的表现。这一点,越大的公司越明显。

找工作应该看重什么?

去年,公司的内部新闻网两次发布文章征求员工的意见,要求我们就是否应该将英语作为公司语言进行投票。在这两种情况下,半数以上的员工都投了反对票。很多德国员工在文章底部直接用德语评论:这是一家德国公司!当然,说德语!

我不想矫枉过正的说德国同事也要说英语,但是每次看到类似的极端评论,我真的很想问这种盲目的自信从何而来。。。是对对手所持永久合同的信心,还是对这家所谓的德国大企业的信心?如果有一天树倒了,下一份好工作英语流利怎么办?这时候,我想起来了,哦,我以前不习惯说英语。是不是有点晚了?

如果你在公司多年,只有工龄和工资会增加。你可以感到幸运和舒适,觉得自己是公司的资源。但当裁员裁员的飓风席卷你所在的行业和公司时,你可能会很不幸地发现,你只是公司的人力成本,会是第一个被抛弃的人。

我问自己,如果我负责的项目没有让我继续锻炼成长,我会因为这个公司的福利待遇而留在这里吗?我想我不会。

职场中的人总是需要关注自己的发展和成长。这种成长可以是业务知识的增长,可以接触到人和事,可以进一步加强语言能力和对外国文化的了解。这些锻炼和考验都是积累下来的,是我们离开公司这个平台后的核心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公司,平台只是平台,并不是个人能力的完全证明。

你离开这个平台还有多少核心竞争力?我还能做什么?你还能做什么?

老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希望我们都能为自己建造一座大山,即使风雨将至,我们仍能平静地生活。

本文首发于非正经德国:fys_deguo。

以德国为坐标,分享生活中有趣的德、人、事、物和成长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