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历史沿革

根据1988发掘的常熟最早的原始文化遗址——前堤巷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证实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常熟的沃土上生活。

夏商时期,常熟属于古扬州。商朝末年(11世纪),周太王古父之子太伯和,邀国南下,建立古国吴国。吴王灭亡后(841年前),钟勇的曾孙张州被封为吴王,建立了吴国。常熟是吴的北领地。

东周元末王吴年(前471年),吴灭,常熟划归越南。王献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灭岳,常熟归楚。

秦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常熟曾属吴县,会稽县。

西汉景帝以前的元代(156~ 150),常熟首次设立虞乡,后仍隶会稽吴郡。

东汉永建四年(129),浙西会稽县又有一个吴县,玉祥划归吴县。当时常熟地区增设南沙乡,杜妍总部设在该乡,开创了常熟区域历史上官办建制的先河。

在三足鼎立期间,渔乡和南沙分属吴县。

西晋太康四年(283年),在盂县乡设于海县(宋郡治)。他被调到吴军,这是常熟建县的开始。

东晋元帝初年(317),县北部华侨设潭县、黟县、黎城县为东南东海县。东晋咸康七年(341),南沙乡升为南沙县。当时,常熟有于海和南沙两县。

南北朝时,南齐永泰元年(498年),在于海县北部边境设立海阳县,划归金陵郡。梁大同六年(540),常熟郡设在南沙,南沙市(今浮山)就设在该县,这是常熟郡名的开始。常熟名字的意思是“土壤丰饶肥沃,二十岁无水旱”,“故土不同。水旱虽不能算灾,但年代始终如一”。

田亮入狱六年(507年),信益县,县治南沙。土地肥沃,年年丰收,南沙改名常熟。

隋开帝年间(581),废弃的新沂县及其所属的海阳、钱景、新沂、于海、兴国五县并入常熟,郡址设在原南沙市。

隋开帝九年(589),金陵郡废,常熟升为常州。

常熟的行政区划始于唐代。《武帝纪》说:常熟“管二十四乡”,后定为“常熟郡十二都”。唐武德七年(624),常熟县迁至虞山镇,即现在的于海市,划归吴军。

五代十国时期,常熟属于吴越。

宋代常熟属梁哲道平江府。常熟有9个乡,农村有首府、镇、村。

元代贞元年间(1295),常熟郡升为常熟府,隶平江道。元朝把室内改成了画。

明洪武二年(1369),减为一县,隶苏州。

清雍正四年(1726),分析赵文郡位于常熟郡东部,两郡治一市。在清朝中期,向异是田野,首都由田野统一,首都由地图统一。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常熟和赵文,两地均属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太平军撤退,两县仍划归苏州。清末民初实行市乡制,常熟分为四市31乡。

1911爆发辛亥革命,常熟、赵文两县合并为常熟县。民国十八年(1929),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乡以区统。民国二十三年,乡以下实行保甲制度。其间,区、乡划分几经变动。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5月,常熟市设常熟市,其余为常熟县。

1951年,常熟划归苏南人民行政公署肃州区。

6月,1954,11,常熟晋升为江苏省直辖市。1957,县直管乡。

1958年4月,撤销常熟市,仍统一为常熟郡。1958,所有乡镇建立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1961,14公社和长银沙农场划出,隶属于新成立的沙洲县(今张家港市)。

1983年3月撤县设市,设立常熟市为县级市。1983,政社分开,还是乡镇体制,行政村在乡镇以下。1998年,常熟撤县建市,辖1个市属镇,33个乡镇,3个农场。1985 10福山撤乡建镇后,各乡相继改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