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细说说13世纪到14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欧洲非洲的情况?

蒙古军队的西征

历史上,蒙古军队在13世纪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西征,以较少的兵力和较长的后勤补给打败了所有的敌人(不算1260年在艾因加鲁特战役中对穆斯林的战败),改变了亚欧大陆的历史,推动了欧洲和近东的军事革命。在几次西征中,蒙古军队的人数通常很少,最多时总共也就20万左右(欧洲战场从未超过1.5万),单次战役的人数就更少了。中原与周俊之战,并不存在“层层叠叠,厚达二十里”的阵法。这是什么原因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第一,西方国家军队采用的战术不适合蒙古人改良的东方战术。

事实上,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差异早就体现在双方作战的战术上。在东方(以中国和阿拉伯文化为代表的范围内)的战争史上,西方从未出现过一支队形极其严密、方阵密集,行军、骑马、射箭、标枪诸兵种紧密配合的军队。这是西方人思维严谨,注重科学分工,善于组织大型系统工程的表现。而中国战国时期的塞车,明朝戚继光的鸳鸯战倭寇,战车骑手协同战鞑靼,远非其可比。

东军作战时,队形不整齐,注重部队的机动性和战术灵活性。受《孙子兵法》影响,讲究“狡诈”而不是正气凛然的战法。在这种战术意识的支配下,军队的单位进攻和防护都不强。如果对付罗马帝国和马其顿帝国密集的步兵方阵,采取正面作战的方式是没有胜利可能的。

与东线军队不同的是,西线军队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严格的阵型,特别强调突出主战的进攻和防护,以罗马和马其顿的步兵方阵为例。这种步兵方阵通常由贵族和平民组成20多排密集的队伍,身穿厚重的重甲,手持长枪。方阵越靠后,前排肩上的长枪就越长,从而在方阵的前面形成真正的枪簇,方阵的后面通常跟着奴隶做后勤和看护工作,或者标枪兵不停地互相投掷标枪。这个方阵的两翼由骑兵保护免受冲击。很明显,这种战术的影响远没有东线军队大,但它的弱点也很突出:队伍轮换不便,必须时刻注意保持队形整洁。

即使在铁器时代,马鞍的发展也使得骑兵越来越重要,双方对骑兵的战术运用也有很大差异。东方的骑兵很少有重甲,可以使用马刀、长枪和弓箭。骑兵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军队的机动性和正面冲击而进行大范围的战斗。西部的骑兵部队发展了强大的重甲骑兵。士兵穿着厚重的锁子甲,可以有效抵御刀枪弓箭的杀戮。骑兵使用长枪剑,杀伤力更大。但与东方不同的是,骑兵战术的运用仍与古罗马的步兵方阵一样,注重队形和正面杀伤力和防护,战术机动性不大,作战范围仍在小范围内进行。

由于地理上的障碍,以中国为中心的东西方军队,除了欧洲军队与中东军队的大规模战争外,从未与千里之外的西方军队相遇。唯一可能的机会,在亚历山大征服印度,准备东进的时候,以生病告终。

蒙古战术。

成吉思汗统一各部落后,蒙古随即开始对中国北方的王朝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当初蒙古军队完全依靠骑兵的机动性和攻击力。就像过去的游牧军队一样,没有步兵的配合去攻击敌人。在高大坚固的中原城墙面前,强大的骑兵也无能为力,尽管他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不久,蒙古人从辽、金、西夏的军队中学习到步兵的硬攻能力,改变了过去单纯依靠骑兵的战术,学会了使用汉族新发明的火药和抛石武器。

在战术运用上,蒙古人特别强调部队的机动性,以远距离迂回包抄、分割合击为主要战术特点。蒙古人的长途机动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经常可以大规模机动数百英里,使敌人难以预测和阻止他们的攻击。他们在战斗中很少依靠简单的正面冲击。通常的方法是,少量骑兵不断骚扰敌人,遇袭后撤退。当要追击的敌军队形散乱疲惫时,早已从四面抄来的骑兵在一阵密集的弓箭射击后蜂拥而至。这种战术过去匈奴、汉族、契丹、女真都用过。但是,他们和蒙古人一样,以前都是作为间谍四处游荡,大规模的骑兵随时可以隔空出击。此外,大量蒙古人被编入汉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利用汉族的先进装备承担攻城任务,使得他们在东方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无论是打野,还是毁城拔寨。

事实上,蒙古军队的骑兵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单挑欧洲重甲骑兵。欧洲重甲骑兵的长矛和重剑,杀伤力远超蒙古骑兵手中的马刀、长矛或狼牙棒。欧洲骑兵的马也比蒙古马高很多。但蒙古骑兵的战略战术远远落后于欧洲骑兵。欧洲军队的战斗,无论军队规模多大,都是在小战场上进行的。此外,欧洲军队具有通常的骑士精神,他们相信一对一的体面战斗。当他们遇到能将方圆作为战场并习惯迂回的蒙古军队时,他们真的遇到了难以想象的战争场面。

蒙古人西征时,大部队与敌军正面交锋时,蒙古骑兵会迅速组成战术小组,发动正面进攻。它的战术阵型通常排列成5个左右的横队,每个横队为一条线。横向队伍相距甚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远远大于对手的宽战线(从现代战术来看,这种容易冲击对方的宽战线是极为不利的)。前两横队为重骑兵(相对于东军),其余为轻骑兵(相对于西凉轻骑兵,可视为无甲骑兵)。除此之外,周围还有大量的游侠在做着看似毫无意义的运动。

当双方军队接近时,蒙古军队的轻骑兵会突然以极高的速度从前排重骑兵线的巨大空隙中冲出来,向西边的敌人投掷从中原学到的长矛和毒箭。几个齐射之后,重骑兵队迅速撤退,随后轻骑兵也迅速撤退,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而被攻击的西方军队,无论是步兵方阵还是骑兵方阵,此时都很难快速反击,必须保持队形紧紧向前,否则无法利用自身优势杀伤蒙古士兵。通常蒙古军队的骑兵会有一两次动摇敌军士气,使阵型混乱。这种对蒙古兵的反复攻击可以昼夜进行,因为队伍相距较远,不需要太整齐,蒙古兵的队形在远离敌人后很容易重新排列。只要敌人阵型一乱,军队士气开始退却,宽大的蒙古骑兵阵型就会迅速变成侧翼阵型,近距离斩敌。

蒙古部队快速深入推进时,一般只留下少数部队看守,等待后续攻击工兵,大部队继续高速推进,使后方敌军无法备战。

此外,蒙古军队经常利用河流结冰的冬天发动战争。

战争的例子。1241年,蒙古的苏布泰、巴斗率军进攻东欧,强行翻越喀尔巴阡山脉,准备在匈牙利平原会师。在两军的远翼,有两支小骑兵部队,沿途横扫波兰、西里西亚、东普鲁士,掩护主力的战略意图。在蒙古军队抵达佩斯城之前,匈牙利国王贝拉就识破了蒙古军队的意图,立即组织了65438+万人的军队,寻求与蒙古军队决战。蒙古近6万人的主力为躲避匈牙利军队的进攻,稍作撤退。4月,双方终于在绍约河上对峙。匈牙利判断对方是蒙古主力后,迅速夺取了一个巨大的桥头堡,并在西岸修建了一个有大量马车的坚固兵营,等待蒙古军队的进攻。后续工兵赶到后,蒙军立即在黎明时分用威力巨大的抛石车和火箭炮向守卫桥头的匈军射击。守军在史无前例的攻击下瞬间溃败,蒙古骑兵迅速过桥,向刚刚睡醒的匈军主力发起攻击。当匈牙利人理直气壮地排队去杀数量上绝对处于劣势的蒙古军队时,他们很快就发现这不是主力!蒙古军主力约三万人,已经在近百里外的南方夜间渡过了寒江。蒙古主力从背后击杀匈牙利军队,混乱的匈牙利军队立即撤回到坚固的军营中进行自卫。蒙古工兵向军营发射密集的巨石、火箭、毒箭(史料记载蒙古毒箭中含有砒霜巴豆,能产生强烈的毒烟)和燃烧的油。这些攻击武器大多是西方军队第一次见到,其内心的恐慌可想而知。蒙古人采取“围城不可免”的战术,匈牙利人迅速溃败,从缺口处逃离。但蒙古军身着轻装,速度比逃亡者快得多,也耐得住,可以不停地换马,到处拦截。在绍约河战役中,7万多匈牙利军队阵亡。蒙古人很快征服了佩斯城,杀死了10多万人。

蒙古军队凭借部队的高机动性,在欧洲消灭了大量装甲坚固但行动笨拙的欧洲军队。由于欧洲军队速度低劣,战场上很少有人逃回。长期以来,欧洲人一直认为蒙古军队数量极大。此外,由于欧军主要依靠近身肉搏和厮杀,蒙军在使用机动作战时只有少量伤亡。现代欧洲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战争中欧洲军队与蒙古军队的伤亡比例可能是冷兵器时代最悬殊的。

二、蒙古人的特殊装备

蒙古马。

蒙古马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应该是最差的马。蒙古马身材矮小,奔跑速度慢,越障能力远不如欧洲魁梧马。但是蒙古马是世界上最能忍耐的马,对环境和食物的要求也是最低的。无论是在亚洲寒冷的沙漠,还是在欧洲平原,蒙古马都能随时找到食物。可以说蒙古马的适应性最强。蒙古马能连续长距离奔跑,无论严寒酷暑都能在野外生存。同时蒙古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胜任骑乘和拉重物,这也是中国传统的好马最终被蒙古马取代的原因。

而且蒙古马在蒙古军队中不仅作为骑乘工具,还是一种食物来源——蒙古骑兵使用大量的母马提供马奶。这也降低了蒙古军队对后勤的要求。而且蒙古骑兵通常不止一匹马。

蒙古马的特殊优势使得蒙古军队拥有当时任何军队都无法比拟的速度和机动性。比如1241年冬天,苏布泰的主力骑兵从鲁斯卡山口翻越喀尔巴阡山脉,突然出现在多瑙河流域的格兰城脚下,只用了三天时间,两地距离白雪覆盖的地方就有300多公里。

而且大部分都是没有路的山区。

中原新武器。

蒙古人在中原使用的新式武器,如石车、火箭等,最初是用来防御中原各朝代对蒙古军队的坚固城防。但是蒙古军队很快就用这种装备攻击了高大的城防。冷兵器时代出现了火药和火箭武器,威力自然惊人。此外,它们对没见过的敌人也有很大的心理震撼。在欧洲战场上,很多时候,在火药武器还没有完全摧毁城墙之前,守军就会丧失战斗意志,开始弃城而逃。

蒙古骑兵的各种装备。

因为蒙古骑兵从来没有像欧洲那样严格划分兵种的武器,也没有欧洲军队使用的武器那么重,所以蒙古骑兵随身携带各种武器,以便随时完成不同的任务。蒙古骑兵携带的武器通常包括弓箭、马刀、长矛和狼牙棒。值得一提的是,蒙古弓箭,又长又大,需要80公斤左右的力量才能拉开(电视《马可波罗》中有一幕他始终拉不开蒙古硬弓),而且射程远,几乎是蒙古骑兵最重要的杀人武器。除此之外,蒙古骑兵还经常根据个人爱好配备其他武器,比如马具用的绳套,网马用的网套,这是欧洲正规部队不可想象也不可能防范的。此外,蒙古骑兵的盔甲多为皮革制成,轻便坚韧。虽然远不及欧洲重甲骑兵锁子甲,但负担轻,容易长时间保持战斗力。另外,也不会像铁甲一样成为冷热夏难以忍受的折磨。

第三,蒙古士兵及其军事化特殊社会组织的训练和耐力。

蒙古军队和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样,从小就是军人。从小在马背上长大,从小玩具就是弓箭,成年后已经可以算作职业军人了。因为他们是在寒冷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所以他们都有着非常坚韧和努力的性格,他们几乎从不关注物质条件。在冰上爬,在雪地里躺,被认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长途旅行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对物质条件的不重视,使得蒙古军队的后勤负担很轻。蒙古士兵有着东西方农耕民族不曾有过的连续作战的意志和能力,这是西方养尊处优的贵族骑兵和中国捉襟见肘的人所不能及的。

与所有敌人相比,蒙古人在文化和物质上处于落后地位,大规模的夺取和掠夺一直是激励他们保持强大战斗力的原因和动力。对财富的渴望刺激了杀戮,以至于蒙古人几乎没有停止在国外发动战争。蒙古人让士兵随意屠杀的政策,可以从心理上激发士兵的好战情绪和原始勇气,使蒙古士兵成为极其勇敢和野蛮的士兵。肆意掠夺部分解决了蒙古军队的后勤补给问题。

此外,蒙古部落统一后,对外战争几乎被视为民族生存的依靠,但游牧居次,蒙古走向了完全军事化的道路。为了训练出最好的军队,三四岁的蒙古孩子被放进专门的军事训练部门进行军事学习。他们在骑马和射箭方面受过严格训练。这些由从小接受训练的孩子组成的骑兵部队,有着惊人的战斗素质和技能。无论是冲锋还是快速撤退,他们都能在马背上准确射击敌人。换句话说,普通士兵都是李广那样的神枪手。这一点,他们的外敌几乎都做不到。这也是欧洲军队在没有杀死蒙古骑兵的情况下伤亡惨重的原因。

蒙古人建立了适应战争的社会组织。部落的首领是生活和生产以及军事行动的管理组织者。对外发动战争,可以全民动员,不分男女老幼,所有人都可以参加作战行动。比如花拉墨子之国的长期围城,就是全民参与,在城下放牧,维持军队的连续进攻,直到攻取城池。

综上所述,蒙古军队在欧亚大陆征服西方几乎是必然的。蒙古在日本和越南战场的失败,正是因为这两个战场是蒙古军队无法发挥优势的地方。他们必须下马乘船,只有在上帝的保佑下,他们才能安全到达目的地。登陆后,他们无法在丛林和群山前大规模机动,甚至无法骑马作战。更糟糕的是,潮湿的空气让他们的鼻子无法呼吸,他们生病或被瘟疫杀死,就像欧洲军队无法适应他们一样,他们也无法适应这里总是从丛林中冒出来的军队。况且他们的战友都是多疑的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