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代的女性服饰

在中国的服饰艺术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唐代妇女的服饰艺术。唐代女装以其众多的款式、绚丽的色彩、创新的工艺和典雅华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最丰富、最典雅的篇章。它继承了历史的源头,启迪了后人。它和其他艺术一起创造了唐代灿烂的文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史做出了惊人的贡献。

唐代女装发展迅速,表现强劲。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女装种类繁多,最流行的是三种搭配服装:“芙裙服”、“胡服”、“女穿男装”。

一个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伏裙,这是我国古代中原妇女的传统服饰。唐朝的“裙服”包括:穿短裙或衬衫,穿裙子,穿丝绸,有时穿半臂大衣。在唐代,女性非常流行这种搭配的服饰,穿着窄小的衣服,衣服的领口形状各异,变化多端,有鸡心领、圆领、方领、斜领等。盛唐时期流行一种袒胸领,这种领不穿内衣,露出整个胸部,露出女性胸部上的乳沟。这是中国服装进化史上一次大胆的性感设计,体现了当时社会思想和时尚的开放性,体现了唐代女性表现自我美的勇敢精神,是中国封建社会自由空气中女性第一次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所谓“粉胸半掩暗雪之嫌”“胸如雪面如花”,就是感叹这种敞开裸露的领形。女子身着长裙,裙摆种类丰富多彩,与琳琅满目、变化多端的款式相得益彰,充分展现了唐代富贵奢华的服饰风尚。裙子的腰部抬高到腋下,用丝带系住,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当时,由许多布料制成的女式长裙很流行。这种长裙可分为单色和多色,多色被称为分色长裙或裙子。裙子颜色鲜艳,差异多。颜色有朱红绿、朱红黄等。单色流行红、紫、绿、黄、青、白,其中石榴红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描述:“石榴花满街烧,枝花尽落,千户买不到,留儿女红裙。”

盛唐时期也流行百鸟裙,武则天的孙女,李习安的女儿安乐公主,穿着奢华,这在整个唐朝都是史无前例的。她命朝廷特制百鸟裙,百鸟裙是将许多鸟的羽毛拧成线,与丝绸一起织成织物而成的裙子。它的颜色绚丽多变。看起来前面一种颜色,后面一种颜色,阳光下一种颜色,阴影中一种颜色,能呈现百鸟之形,可谓巧匠。这种裙子在当时价值百万,贵族妇女为了赶时髦,竞相效仿,结果“山川鸟兽,扫地。”充分展现了古代时尚的惊人感染力,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贵族女性追求时尚的极端心理。中唐以后,胡文化之风让位于传统文化,裙摆造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裙摆的加长和裙摆的加宽。盛唐时期,丰满的女性大行其道,尤其是中晚唐时期。到了中晚唐时期,女性的服饰风格不仅没有趋于衰落,反而更加瑰丽典雅,女性的百褶宽裙十分流行。周的《花夫人图》生动地描绘了这种宽裙的形状。

唐代妇女中还流行一种短袖衬衫,称为“半臂”。半臂长及腰,通常带有双排扣,穿着时系在胸前,也有少数“套头衫”领口较宽,袒胸。这种服装可以追溯到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佩戴半臂的人很少,直到隋代,佩戴半臂的女子才逐渐增多。唐初开始流行于民间,成为一种制服。在盛唐时期,裙子上穿“半臂”已成为一种时尚,肩上披一条丝巾也很流行,称之为“绸”。薄纱布制成,印有各种印花图案,包裹在双臂之间,随着手臂的摆动而行走起舞,让女性更加温柔、潇洒、风情万种。中国古代这种轻盈飘逸的女装风格形成于隋唐时期,其影响波及后世。

唐代妇女服饰中最具特色的是胡夫和妇女穿男装,这是封建社会繁荣时期服饰的一大特色。原因如下:一是社会开放,女性在着装上有很大的自由度;二是受西北民族和外来服饰的影响;第三,女性着装心理的新鲜感和新奇感的内在作用。胡夫和女子穿男装主要流行于初唐至盛唐时期,穿着者不分贵贱,有时还相互影响或混杂。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提出“胡夫骑射”,掀起了中国最早的服装改革。自古以来,中原汉族的习俗就是能歌善舞。从汉代到隋唐,丝绸之路带来的异域风情和文化再次被唐代旷达的人们所接受。尤其是在唐朝的都城长安,乐舞的繁荣达到了顶峰。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舞蹈外,西域舞蹈在唐代也迅速传播开来。上流社会的“爱胡”之风,引导了整个社会的审美潮流,并蔓延到民间。西域传来的乐舞,风驰电掣,雄浑有力,加上赏心悦目的舞蹈服饰,使唐朝的人们耳目一新,大开眼界。“胡酒”、“胡舞”、“胡乐”、“胡服”成为当时盛行的长安风尚。胡舞流行于全国各地后,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形式。人们竭力模仿胡人,以胡妆、胡服为美。中原妇女所穿的裙服也受胡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窄袖”的服饰特征。胡舞和胡服的流行是影响唐代女性服饰的重要因素,甚至使汉族服饰在唐代呈现出变异的特征,留下了外来文化的深刻印记。

胡夫进入中原,至唐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唐代的胡夫不仅仅是某个西北民族的服饰,而是多种文化融合创新的典型。唐代胡夫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代表了唐代人们吸收外来文化和生活习惯的变化。

胡夫的主要特点是简单和方便。比如戴一顶华丽的帽子,穿一件有翻领的窄袖长袍,穿一条有小口的条纹裤子,脚穿空软的锦靴,腰间垂下几根小带子,这种带子叫吊带,最初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但在民间,尤其是女性中,这种腰带很受欢迎,只是省略了原来的“七物”,改成了狭长的皮条客,用长短条纹作为服装的装饰,首饰的形状也颇为洋气。这一点在Xi甘县永乐公主墓出土的壁画和陶俑中有所反映。

唐代胡夫的织物和装饰图案具有中西合璧的装饰特点。绣有流行于希腊和罗马的金银花图案,波斯的有翼兽和珠饰图案,中亚和西亚的骆驼和狮子等。唐文化吸收的外来优秀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服装面料图案的种类,使服装面料更具时尚性和艺术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社会文化的高度发展,也反映了唐代服饰不拘一格的一大特点。同时,唐代穿胡服女子所表现出来的刚健、勇敢的阳刚之美,为唐代原本华丽的女装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女子穿男装是盛唐时期服饰的另一大特色。这种服饰最早流行于宫廷,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深受广大女性的喜爱。戴帽子,穿t恤,穿皮靴,是唐朝三百年来男人的装束。从初唐颜的《行图》到五代顾的《韩熙载夜宴图》,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服饰在唐代从皇帝到平民百姓的300多年间都非常流行。这种着装意识也对唐代女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朝的女人喜欢穿典型的男人服装,骑着马疾驰而过。从张轩的《郭夫人春游图》和周的《美人扇图》可以看出,女子穿上男装后,清秀妩媚。

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穿男装是极为罕见的。儒家认为“男女不能穿衣服”。女性穿男装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天宝时期女性穿男装的现象并不少见,说明儒家伦理对女性的束缚自汉代以来已被一定程度打破。同时也说明唐代女性对新奇事物有着极大的热情,在服饰上追求变化和创新,可以大胆穿男装和胡服,充分表现自我。同时在发髻和脸谱上互相竞争,成就了一个大唐社会的华丽。这是唐朝强大、开放、发展、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结果。

唐代女子服饰,古今独异。它们色彩斑斓,丰富华丽,装饰奇特复杂,举世闻名。是历代女装中的佼佼者。从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极其开拓的意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第一次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展示自我形象。没有做作,也没有矜持的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充满活力和自由的时代精神,令人兴奋和着迷的唐代妇女服装艺术。作为中国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盛唐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和独特性,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服装设计师创作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