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的《拉贝日记》又是如何浮出水面的?

在南京小粉桥的一个安静的院子里,有一座它的主人德国人约翰·拉贝的雕像。这位前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被难民尊为“活菩萨”,后被学术界和国际社会尊为“中国的辛德勒”。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写下的日记,是众多南京大屠杀铁证中极其重要的第三方物证。如今,《拉贝日记》已被翻译成中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出版发行。

拉贝的日记写在南京,但它的发现在海外,拉贝的“复活”也在海外。正是因为这本日记的重新发现,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重新回到了国际社会的视野,成为二战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与拉贝的日记紧密相连的是两个中国人的名字:张纯如和邵子平。他们发现拉贝日记的故事众所周知,但“发现”背后的内幕却很少被披露。日前,邵子平打开记忆之门告诉《快报》记者...

《拉贝日记》就是这样被发现的。

邵子平,美国华裔社会活动家,曾在纽约联合国工作,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联合会前主席。1995年2月20日,他收到一封美国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来信,信中说她即将来纽约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在此之前,我已经从西海岸的一个朋友那里了解到,有一个年轻女孩有兴趣做这项研究,想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主题的书。我们联合会几个同事都老了,有新生力量加入当然是好事!我马上回复她,欢迎她。”后来,张纯如在纽约的两三个星期住在邵子平的家里。邵子平还把自己的车借给她,开车去每天两个多小时车程的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查资料。

张纯如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讨论南京大屠杀是他们的重要话题,张纯如也不时告诉邵子平他收集史料的收获。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邵子平和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联合会的同事们开始收集相关史料。或许是因为曾留学德国,邵子平对德国史料格外重视。“当时我已经从美国已经发现的史料中知道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他是德国人。我也一直在想办法找到他和他的后代。为此我还特意去了一趟德国,但是因为赶时间,什么都没得到。”

在一次交流中,邵子平向张纯如提到了拉贝。“我跟她说,这个人值得研究,你可以试着去找。”张纯如是一个非常严肃和严谨的人。她在耶鲁神学院的图书馆里仔细查找史料,找到了关于约翰·拉贝的记载,但很遗憾,这些记载并不全面系统。凭着自己的敏感,她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于是想尽办法找到拉贝。

"她坚持不懈,足智多谋。"邵子平说,张纯如通过各种渠道发了许多信,结果,一切都有了回报。其中一封信得到了德国方面的回应,最后联系到了住在柏林的拉贝的孙女莱因哈特女士。

“当她告诉我她找到拉贝的时候,我特别惊讶,问她找到了什么信息。张纯如说莱因哈特给她发了一些资料,但她不懂德语,所以不好判断它们的价值。”随后,张纯如将这些材料送给懂德语的邵子平。

在寄出的信中,有一段拉贝自己写的资料,讲述了他回国后被特勤局拘留的经历。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关于这件事的细节请看我的日记……”“原来他还有日记!”这个发现让邵子平很兴奋,他很快打电话给张纯如,但是张纯如说莱因哈特没有把这本日记寄给她。“我会继续联系她,找找看!”

从此,张纯如和邵子平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追寻拉贝在信中所说的日记。

邵子平利用懂德语的优势与莱因哈特进行电话交流。对方说拉贝确实留下了日记。“她起初不想谈论日记的内容。我终于让她告诉我更多,得知整本日记有2000多页,收藏在德国南部她叔叔和拉贝儿子的家里。而日记里写的东西,她只回复说看了一小部分,不敢再往下看了……”

“后来,我又问她,我能不能看看日记的开始日期。”

莱因哈特对此并未拒绝:“从9月1937开始,一直记录到4月1938。”

“这不是南京大屠杀时期吗?”

邵子平更加明白这本日记的分量,也更加坚定了找到它的信心。

然而,拉贝的家人对出版日记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首先关注的是拉贝当时的纳粹身份,虽然当时情有可原;第二个原因是德国和日本在二战期间是盟友,有道义上的关系。第三是他的后人显然知道这本日记的重要性。一旦发表,将是一个轰动的‘炸弹’,他们很难准确预测后果。”

尽管有各种各样的障碍,邵子平和张纯如没有放弃。邵子平还在德国“发动”了一些有“身份”的朋友,亲自前来要求莱因哈特从历史和未来的角度将日记公之于众。莱因哈特后来同意先送一本日记给邵子平做一些研究。拿到复印件的邵子平立即把它们寄给了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这两位分别研究民国和日本历史的学者,请他们对这些日记的价值进行评估。“当这些学者看到这些日记时,他们都很惊讶: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多的记录,其重要性和角度都很特别。鼓励我们继续寻找他们!”

为了这个目标,邵子平继续努力,通过各种方法做莱因哈特的思想工作。渐渐地,莱因哈特被感动了,尤其是听到现在日本的一些右翼分子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她再也坐不住了,然后出发去南方她叔叔家劝说他公开日记。

世界媒体争相报道“拉贝”

1996 65438+2月12日,在美国纽约洲际酒店,纽约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协会以600美元租下一个大厅,为《拉贝日记》的出版举行新闻发布会,吸引了世界各国主流媒体前来采访。会上,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引起轰动,各大媒体之间也展开了一场新闻大战。“* * *”早早跟邵子平和联席会议提了个“条件”:“必须独家发表这篇日记!”经过双方“协商”,泰晤士报同意联合会可以在日记发表的前一天召开新闻发布会,让更多国家的媒体和民众了解日记。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莱因哈特在全世界媒体面前公开了他祖父的日记——一个永久的历史见证。“为了增加记者招待会的新闻性和拉贝日记的可信度,我们特地派莱因哈特和她的丈夫从德国来到纽约。”

会上,邵子平在介绍《拉贝日记》的坎坷发现时说,首先要感谢张纯如。没有张纯如,我们不会这么快找到莱因哈特,也不会知道拉贝有一本代代相传的日记。也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世界媒体第一次知道中国女作家张纯如正在写一本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这本书在出版前就引起了新闻界的注意。因为拉贝日记的发现,张纯如也推迟了该书的出版——她想在书中写关于拉贝和他的日记!

“南京大屠杀”重返国际社会。

莱因哈特提供的拉贝日记共有八卷,从1937年9月到1938年4月他回到柏林。拉贝详细描述了他在南京国际安全区保护难民的工作,甚至作为日军侵华的亲历者,记录了日军非人化的种种暴行。在他的日记里,详细记录了500多场悲剧。如此完整系统的南京大屠杀记录,目前在史料中还找不到。作为日本的盟友,一个德国公民写的私人日记是毋庸置疑的。

邵子平在谈到发现《拉贝日记》的意义时,补充了一点感慨:“我们之前一直在收集和出版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可惜没有引起足够的反响。是拉贝的日记,让二战结束以来几乎被遗忘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第一次重新登上了国际舞台。它的发现和张纯如《南京暴行》一书的出版,使南京大屠杀以前所未有的关注进入西方主流社会。”

附:拉贝日记的一部分。

约翰·拉贝。

65438+2月65438+4月:我们开车经过市区才知道受损程度。这辆车每隔100米就会碾过尸体。那些是平民的尸体。我查了一下,子弹是从背后射出的,很可能是百姓逃跑时从背后被杀的。

12 16:开车去下关勘测电厂。中山北路到处都是尸体...在城门前,尸体堆积如山...人们在到处杀人,有些是在国防部前的军营里被抬出来的。机关枪不停地响。

65438+2月22日:在清理安全地带时,我们发现很多平民在池塘里被枪杀,其中一个池塘里有30具尸体,大部分人的手被绑着,一些人的脖子上挂着石头。

65438+2月24日:我去了放尸体的地下室...一个普通人的眼睛被烧坏了...整个头都烧焦了...日本兵往他头上浇汽油。

65438+2月25日:日本人下令每个难民必须亲自登记,而且要在10天内完成...20万人!我们做什么呢一整群年轻力壮的男人被拖了出来,他们的命运不是被奴役就是死亡。因为要建一个大型军事妓院,一大群年轻妇女被拖了出来。

1938 65438+10月1:一个美女的妈妈朝我跑过来,双膝跪地,不停的哭,求我救救她。我走进一个房间,看见一个日本兵光着身子躺在一个哭得声音嘶哑的女孩身上。我立刻制止了肮脏的日军,用任何能让人听得懂的语言对他吼叫。他没说“新年快乐”就跑了。逃跑的时候还满身* * *,手里只有一条裤子。

65438+10月3日:恐怕城池失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中有2000人被日军暗杀,这是非常残忍的,绝对违反国际法;大约2000名平民在围困中丧生。

65438+10月6日:克罗格在汉中门附近的干渠里看到了约3000具尸体,都是被机枪或其他方法打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