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木县文化

锣和鼓

一组打击乐器,如锣、鼓、钹、小发夹、铜铰链和锣。有开锣鼓、过锣鼓、秧歌锣鼓三类。

唢呐;唢呐

唢呐又称“小号”,是神木县非常流行的一种管乐器,分为东、西两个流派。唢呐,从晋西北传入黄河以西至窟野河,属于东派。音色圆润优美,会弹晋剧。东山区流行土尾河,正宗的陕北唢呐叫西排那,又大又长(长约40厘米)。音色嘹亮,适合弹陕北民歌和品牌歌。提灯官

也叫龙灯吧,是从明朝初期流传下来的一种舞蹈和灯笼艺术。每年元宵节都在晚上举行,观看灯的表演。相传,灯官是一位72岁的半熏侯,演员需穿官服,骑在两米高的木架上,由几名随从抬着,周围锣鼓齐鸣开道,随鼓声前进。后来木架被简化成5-7米长的杆子,灯官骑在上面喃喃自语(多为五颜六色的名字和吉祥顺口溜),做了许多滑稽惊险的动作。

拨浪鼓棒舞

一种舞蹈技巧,手拿鞭子,用乐器伴奏。有单人、双人、四人、多人舞蹈等形式;有站、坐、滚等几套动作。道具鞭是一根长竹竿或木棍,每隔20厘米左右挖洞,钉2 ~ 3枚铜钱,可以上下移动,发出声音。表达者跳舞时,身上拿着双鞭或单鞭,在地下旋转跳舞,发出沙沙的声音,所以又叫“遍响”。霸王鞭舞雄浑优美,给人以轻盈活泼之感,主要流行于中基、孙家岔等北方城镇。其中,刘、张金奎等艺术家的表演深受群众喜爱。

秧歌

有锣鼓和唢呐伴奏的群舞。一般由30 ~ 40人组成,扭、荡、投、唱、变队形,引人入胜。建国前,演员都是由男人充任,扮成群众熟悉的戏剧人物和神话人物,在雨伞的带领下扭来扭去唱歌。队形有双葫芦、九曲图、漩涡阵、辫发、满天星之名。每到春节、元宵节,城乡大部分地区都要打秧歌(又称“热闹”),一排排地拜年。建国后,男女都跳秧歌(秧歌队男女各半)。发挥工农兵学业务的作用。秧歌常用来娱乐春节、元宵节、国庆、新年以及大型的迎送场面。画

民间绘画多见于寺庙的墙壁上和家庭的炕周围,山水、花鸟走兽、人物故事都是其表现形式。绘画以工匠之笔为主,但也兼有工笔和写意,其中康外画独具风格。

切开

神木县的雕塑艺术历史悠久,一般采用扩散构图法,装饰性强,在寺庙、宅第、富户等古建筑的附属结构中容易看到。有石雕、砖雕、泥瓦雕和木雕。保存下来的有:二郎山“九龙壁”石雕,花屋顶、飞檐、古民居墙上人物、佛龛、暖阁、门窗木雕等泥瓦砖雕。

剪纸

俗称“窗花”,是神木县妇女流行的传统技艺,县城最流行。每当春节临近,妇女们都忙着剪窗花,贴在窗格上,让人们在春节前观赏。窗花一般都是用有光泽的彩纸切割而成,作为熏样流传下来。材料非常广泛,有人物、动物、果蔬、羽毛花、仿古器皿、角纹等。神木县民歌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旋律优美,朴实无华,脍炙人口。因多系口头创作,句式多变,常即兴唱词,又称“信天翁”,可分为酒歌、歌谣、民歌。

酿酒酵母

县城人自古以来就有在亲朋聚会或喜庆宴席上唱歌敬酒的习俗,酒歌极为流行。从歌词内容来看,九曲可分为敬酒和饮酒歌两种。是以尊重、赞美、祝福为内容,以“唱起来”或“收拾一下”、“收拾一下底”结尾的祝酒辞。这种酒曲在尊重上是强制性的,被尊重的人必须喝得饱饱的。饮酒歌是双方以问答的方式对酒打赌的歌。内容不限,让“看风景起歌”出奇制胜。所以,只有那些知识渊博,动作敏捷的人,才能避免喝酒的刑罚。

民歌

作为地方民歌的主体部分,分为登高调和小调。爬山调音域很广,适合表达爱情、相思、感激之情,多出自男性之口。小调(又称小曲或民歌)结构匀称,叙事性强,音韵优美,细腻流畅,深受女性喜爱。传统民歌主要表现男女之间的爱情,比如走在太原,跳在白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