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友谊的历史演变

古友谊的疆域在春秋时期属于金。

战国属赵,汉魏晋北朝皆为晋阳西蜀。

隋开帝十六年(596),析晋阳西界在交城县,治县在古交镇。

唐二年(691),交城县迁大岭庄(今交城县)沿驿道。生二年(713),分析交城县北境位于陆川县,治县在陆峪口。开元二年(714),撤销陆川县,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古交没有县级建制。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先后占领太原、交城县。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领导的晋绥边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古代外交关系的建立发生了重大变化。

民国26年(1937),11至次年3月,八路军120师358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成半政治的杨(曲)胶(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场总动员委员会,开创革命根据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三月至次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署在河口镇设立,后迁至狮子河地区。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设在河口地区,交城县政府设在屯兰川地区。

民国29年至34年(1940-1945),随着8月抗日战争的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区专员公署,1941)更名为晋西北第八区专员公署,1943。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屯兰川及原平川地区,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设在狮子河地区。

民国35年(1946)冬,燕军占领古交镇、河口等地,建古交行政区(县级),随即被根据地军民破坏。

35至37年(1946-1948)七月,阳曲县政府进驻河口、曹平、大南坪。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定阳曲县的家乐泉、格上、索峪、曹平、杏林坪、大南坪、河口和交城县的河南、古交,太原市河口工矿区领导机关初步设在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交城县划分为岔口、营里、纪家庄、镇城底、袁巷、南头、曹庄头、邢家社8个乡,共17个乡,太原古交工矿区进行了改制。

8月,1971,娄烦县大九商大队、雁门大队划归此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地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