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性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正确答案加分...

性格与人生(1)北大附中国学实验班高二(①)石磊最近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伙子头发染成白色,穿着过膝短裤和厚底拖鞋,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装得很有“个性”。这并不妨碍我有点迷茫。是不是你普遍穿着奇装异服,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就是“人格”?恐怕不行。那么,现在提倡的“个性”是什么,怎么做才能称之为“个性”呢?(2)所谓“个性”,从字面上看,是指自己与他人不同的独特特征。如果是这样的话,上面提到的这个人确实可以称之为“人格”。但显然,他的“个性”与我们所提倡的相去甚远。我们说的人格是超凡脱俗,出类拔萃但不群;就是屈原所谓的“众人皆醉我独醒,天下混浊我独醒”;是嵇康的狂放不羁;这是陶谦一个僻静的山林。总之,我们所谓的人格,绝不是衣食享乐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品格上的独特,其外在表现就是独特的生活。③也许你会不同意:“性格影响的只是日常言行。怎么能说它的外在表现其实就是生活呢?”诚然,性格的影响表现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但当你面临一个选择的时候,性格的作用就变得足够决定性,足以影响你的一生。试想,陶渊明,面对那个狂妄的杜佑,如果没有那份不屈的傲气和恬淡淡然的胸怀,他不可能毅然辞官归隐,他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改变。可见性格对人生很重要。然而,虽然你可以拥有一个有个性的独特人生,但谁又能保证这一生是辉煌还是惨淡呢?辉煌的人生需要什么样的人格?这大概是人们最关心的。要回答它,首先要看什么是辉煌的人生。有些人一生成就斐然;有的人一生恬静淡泊,隐居山林;有的人武功高强;有些人被冠以天才...人生如何才能精彩?所谓“善恶美丑一心”,答案还得在自己心里找。只要这种生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就可以称之为辉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尽力使自己的人格符合“美”的要求,并时刻以“美”的标准去衡量和矫正。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否则,我们不会以一些坏习惯为耻,反而会以此为荣,后悔也来不及了。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人格,他必将拥有辉煌的人生!参考点评:文章写得很好,围绕“人格与人生”的关系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段用特写的方式,表现了一个社会现象,就是人已经有了腹部。然后以怀疑的语气,引出话题。(2)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提出问题的正反解。先用字面意思解释,再提出“我们所崇尚的人格”的本质。否定某些人在自然段所标榜的所谓“人格”,明确提出自己的立论依据和本文的论题:“总之,我们所谓的人格,决不是衣食享乐上的标新立异,而是精神品格上的独特”,“而其外在表现就是独特的生活。”至此,“人格与人生”的话题自然浮出水面。(3)自然一节,论述了人格为什么影响人生,并用陶渊明加以证明,得出“人格对人生至关重要”的结论。自然段讲的是如何拥有辉煌的人生,辉煌的人生需要什么样的人格。⑤段落是总结段落。至此,中心论点已完全阐明。题为《人格与人生》,中心论点是对“人格与人生”关系的回答:人格影响人生,培养良好的人格必将拥有辉煌的人生。本文的论述层次相当清晰:引出话题→阐释“人格”的内涵→人格与人生的关系→良好的人格决定辉煌的人生。作者不仅注重段落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也注重语言符号中段落之间的紧密联系。如果你注意每段的最后一句和第一句,就可以证明这一点;或者用反问句,使语境紧密相连;或者带着假设去提问遵循上面;或者用屈折词“然而”引起下面的深入讨论。文章无断裂纹,段落与猎鹰相连,浑然天成。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书使人深刻,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有形的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作者能安排如此紧密的结构,说明他的思路是清晰而精准的。所以,认真写作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改变人的思维品质。语言流畅自然,透露着思想的灵气。例(二)张扬个性Xi岳(一)前几年,有一本书和一个学生被炒得很热,是韩寒和他的《三重门》。虽然不敢评论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多高——对它的评价一直是褒贬不一——但至少我看到了一种新颖,一种生命力,一种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块化构成”。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无论从语言还是故事还是作者的“出格”行为,他都在标榜自己的个性,一个不会和别人一样的韩寒。(2)《三重门》的巨大成功或许很大程度上在于它与其他学生作品的独特风格。阿林玉香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但我们总是在他身上看到作者的影子。有的愤世嫉俗,有的狂妄自大,有的张狂,但也有可爱的。简而言之,他“与众不同”。在这个拥挤的世界里,做到这一点真的很不容易。社会的快速发展让我们没有时间去思考。从当初的封闭,怕与众不同,到今天的崇尚个性的时代,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似乎只是一眨眼的事。韩寒就是这么做的,所以引起了轰动。且不说这里面有没有投机,这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现代社会对个性的需求。(4)社会的进步带动科技和生活水平的进步。大家都在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这就让创新意识被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这个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突然好像把整个世界都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变得如此频繁。现代都市人早已厌倦了封闭刻板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新鲜感和多样性。正是这两点,让“张扬个性”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每一天,每一刻,每一个地方,我们想看到的应该是不同性格的人。即使是同一件事,也绝不会有两种完全一样的处理方式。这是这个时代的命题。当然,一个事物被如此频繁地提及,难免会扭曲其初衷,于是就有了为了刻意求新而把自己弄得“怪异”的年轻人,也有为了求新而甘愿犯罪的人。这些所谓的“新”,都有“刻意为之”的成分。b这不是我们提倡的一个人内在本质所反映出来的人格。这些人陷入了一个非常愚蠢的误区,认为“差异”是好的,却不知道人们所提倡的差异是基于自身性格特征的积极的自然表达,而不是人为的修饰。我喜欢三重门,因为我欣赏作者大无畏的个性。这种自然的表达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一个即使不完美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我不想成为被别人操纵的一成不变的机器。一个新鲜的人总有他独特的一面,你还犹豫什么?解放你的个性,成为这个多彩世界的一部分。参考评论: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张扬个性是时代的需要”。全文以曾经被社会特别是广大中学生所关注的韩寒现象为例进行讨论。在分析韩寒和他的《三重门》被热炒的社会原因时,作者直接融进了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比如自然段的阅读:虽然我不敢评论这本书的文学价值有多高...至少我从书中看到了一种新奇和活力。作者的分析比较合理,使得对大自然返利的分析直指文章的中心点:时代的发展需要新鲜与不同,时代需要个性的张扬。韩寒和他的《三重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⑤自然段其实是一种补充,体现了作者关注事物的多面性,思考得更细致。当我们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时,并没有忽略另一个方面。这个补充防止了推理的偏差。这篇文章与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作者“我”直接站出来面对现实,面对她所要谈论的对象。(6)我喜欢《三重门》,因为我欣赏作者大无畏的个性...“可以看出作者对人格的明确态度。但文章也有不足之处,第三段应该是论述的主体,讲的是现代社会对个性的需求。这两段的分析层面只停留在现代都市人需要新鲜感和不同需求上,但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新鲜和不同的东西是时代的需要,作者没有探讨。换句话说,仅仅谈论这一点和为什么这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讨论,还有待讨论。还有第(5)段的分析,原因不太清楚。总的来说,语言表达流畅,说明作者思路清晰,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但有些地方的一些说法需要修改。比如自然段A句“林雨翔”前要加“书中人物”或“出自三重门”等字样,因为不是所有读者都读过三重门。不解释,读者会问“林雨翔是谁?“(5)自然段中的B句不通顺,意思表达不清楚。建议改为:“这不是我们所提倡的人格,这些人的愚昧趣味让他们陷入了人格的误区”。语言就是思想,语言表达不清就会导致思想表达不清。例(3)个性、创新、进步宋浩,北大附中理科实验班高二(1)记得看一个青年歌手的电视大奖赛直播,看到这样一件事:很多人问一个评委,为什么给很多选手打低分?法官回答说:过去,当我听到一些著名歌手唱歌时,我知道这是郭或李谷一。他们都有鲜明的个性。听这些选手唱歌,音质和唱法都一样,没意思。在我看来,这暴露了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过度标准化”的教育抹杀了人的个性。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想象力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如果再进一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何而来?那么答案一定是一个人的想象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的性格。一个人只有拥有强大的个性,才能跳出常规的束缚,获得独特新颖的想法,做出惊人的创造。试想,一个人人都墨守成规,没有个性,毫无生气的社会,怎么可能产生惊人的创造,怎么可能持续发展?这样的社会只会在经历了亿万次的老路上徘徊,在无尽的循环中走向灭亡。其实爱因斯坦自己的经历足以证明这一点:他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的理论,是以巨大的人格勇气突破了普通的时空观念而获得的。我们当然不希望我们的社会陷入一片死寂,但严峻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大家可能都看过这个故事:当面对黑板上的一个圆圈时,幼儿园的孩子表现出惊人的想象力,中学的学生表现出寻找“标准”答案的“严谨”态度,而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则表现出没有独立思想,刻板地服从。这是狂热追求“标准化”教育抹杀人的个性的全过程的完整画像!在严肃的校园里,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一次次被贴上“一厢情愿”的标签。最后学生成了标准品,毕业证就是资格证。这样,人的个性如何不被抹杀,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能力又将从何而来?(5)难道真的等到有一天,所有人都变成了乖巧的机器,人类失去了与计算机相比的最后一个优势——个性和创造力,以至于完全被机器奴役,我们才能觉醒吗?参考评论:从题目可以看出,这篇论文是要阐述个性、创新和进步的关系。开头举的例子,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很熟悉,有针对性。第二段紧扣“标准化教育抹杀人的个性”这个话题,以否定的批判来阐述我的观点。③ ④两个自然段从正反两方面阐述,个性与创作、进步的关系。结尾段用反问句给人以警示。虽然文章思路清晰,道理令人信服,但材料不够丰富,道理还是单薄。有些地方语言表达过于武断,缺乏客观性。比如第四段“在严肃的校园里,学生充满个性的思想一次次被贴上‘一厢情愿’的标签。最后,学生成了标准化产品。“我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学校教育的实际。可能有些学校是这样的,所以要明确,这种以点代面,以点概全的武断结论是不可接受的。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