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的历史演变经历了哪些阶段?

早期的土楼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无石墙,装饰粗糙,形式基本为方形和长方形。对于最古老的土楼的研究,发现最早记录“土楼”的文献是《重修乾泰录》。然后,跟我去土楼文化,看看福建土楼的历史演变都经历了哪些阶段。

历史的发展

形成阶段

宋元时期(公元11世纪~ 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的土楼规模较小,结构简单,多无石墙,装饰粗糙,形式基本为方形和长方形。对于最古老的土楼的研究,发现最早记录“土楼”的文献是《重修乾泰录》。

发展阶段

到了明代(14年末至17年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越来越重视教育,设立学习博物馆、书院劝人入学,逐渐成为一种潮流。通过科举,官员不断涌现。这些进步很大的官宅,按照中原都城大同的建筑规定,建造土楼,建筑形式日益精良,功能多样化,标志着福建土楼的发展阶段。

波峰阶段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朝、民国),该地区烟草、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发展,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房的要求更迫切、更高。

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了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必然要建造更大规模的建筑,让许多氏族的几十人或几百人共同居住,为了适应家族的繁荣和居住的安全,建造了宫殿式的土楼和广场、圈层等多种土楼,其特点是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工艺精湛,装饰华丽。后期,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些土楼建筑中有所体现。这是福建土楼的鼎盛时期。

延续阶段

20世纪50年代后,当地居民仍修建大量土楼,一直延续至今。这一时期的土楼建筑更注重实用性,结构简单,缺乏华丽的装饰。这是福建土楼的延续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