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剧起源于哪里?

清末,评剧是在河北滦县小曲《对面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于河北农村,后进入唐山,被称为“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在东北流行,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在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下,评剧日趋成熟,出现了白、采莲、艾连军等流派。1950后,《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的抱怨》、《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影响较大,出现了新、、、等著名演员。评剧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欢迎。

评剧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约70年的历史。它起源于冀东的“莲花落”,后来吸收了东北的“跳”调,所以早年被称为“跳”“跳”。起初是对口唱法,类似东北的“二人转”。后来逐渐吸收了河北梆子的打击乐,滦州电影院、乐亭大鼓、京剧的演唱和表演,形成了“唐山”,成为“奉天”,最后成为现在的评剧。程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作了许多新歌剧,改编了100多个剧本,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善于歌唱,吐字清晰,唱词通俗易懂,唱腔平淡如诉,表演带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亲切的民间气息。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擅长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所以在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的受众。评剧唱腔是板腔,由柔板、二六板、垛板、散板组成。解放后,评剧音乐、唱腔、表演的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改变了男声太差的短板,男声有了新的创造。

评剧最初分为东路和西路。如今流行东路,流行于河北、东北三省,在南方也有大量观众。西路评剧,又称“北京蹦”,是在东路评剧梆子和老调的影响下形成的。音色高亢,头型丰富,风格独特。辛革命前后在北京和京西演出,深受观众欢迎,日后濒临失传。1958被中国评剧院挖掘整理后才重新出现在舞台上。《花亭集序》是经过青年演员整理和传承的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