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田径史

我国田径运动的历史约为100年,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19-1949,这是我国田径运动的传入、初步发展和停滞阶段。19年底,以田径和球类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欧美体育运动,通过基督教青年会和教会学校,由基督教传教和办学活动传入中国。1890年第一届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在上海圣约翰学院举行。20世纪,田径项目被广泛用作各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的教材,不同规模的学校之间的田径比赛也随之增多。1910 10 10第一届全运会于08-22日在南京举行。2.1949到1965这段时间,是我国田径运动快速普及和提高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田径运动在大、中、小学得到了迅速普及和发展。全国各地都建立了青少年业余体校田径班,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成立了田径队。全国田径比赛制度化,促进了我国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在1957年,中国运动员郑以1958年1.77米的成绩打破了由美国运动员迈克×丹尼尔保持的女子跳高世界纪录,旧中国的田径纪录全部被刷新。到1965时,已有35人达到当时19奥运会的报名标准,17人被列入11世界前10。3.1966—1976时期是我国田径水平在“文革”影响下显著下降的阶段。始于1966的十年动乱,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田径运动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基本停止了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活动,许多田径场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在此期间,除了倪以2.29米的成绩1970刷新男子跳高世界纪录外,其他田径成绩都一度处于停滞或下滑状态。在1975年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上,35个男女田径项目中,有25个项目的成绩不如1965年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4.1977—2001年,是中国田径运动改革开放、恢复发展、走向世界的阶段。1976后,田径运动恢复发展,由于拨乱反正和我国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田径运动水平迅速提高。1979第四届全运会田径比赛中,18项全国纪录被打破,38个项目中有34项超过第三届全运会水平。(二)中国田径现状第26届奥运会后,中国田径运动员在世界田径赛场上表现平平。除了在第27届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比赛中获得一枚宝贵的金牌外,中国还没有人在奥运会田径比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锦标赛、大奖赛中取得过前6名的成绩。虽然业内人士说这很正常,但基本反映了目前我国田径运动员的真实水平。但是,也有一些因素影响着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1.国际一体化进程中的不适应性。1992之后,中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为了与国际大学生体育接轨,我国高校加强了高水平田径运动队的建设。许多中学生和省市体校的田径运动员被选入大学。由于我国高校尚未全面实行学分制,进入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够远大,部分学校训练条件较差,学校业余教练员的积极性没有真正调动起来,影响了进入高校的人才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2.中学时“拔苗助长”影响了田径运动水平的提高。田径训练需要系统化,田径运动员的最好成绩并不是早在体操、跳水、游泳就出现的,一般是在20岁以后。而我国中学田径比赛层次多,大部分中学生在基础训练阶段不扎实的情况下就从事早期的专项训练,严重影响了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进一步成长。不过以上问题都是进行中的问题。随着高校训练条件的快速改善,大学生田径比赛水平也逐年提高。在北京举行的2001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获得8枚金牌。这也是中国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