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南五中、广州十三中、广州109中学怎么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习氛围!

南武中学:

广州市南梧中学位于美丽的珠江南岸,同福中路海庄公园旁。1901年春,“群学书社”最早成立于河南陇西,后迁至海奇寺花园赵堂,改名为“南武功社”。“公学会”在元照堂附堂开了一个班,招收了“公学会”同事的子女12人。学校命名为“南梧二班小学”(这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所男女同校的学校),是南梧中学的前身。3月3日1905“小学堂”开业,向广东省教务处提出请愿,10月28日正式批复,1906。首任校长是谢国华先生。广州市南梧中学北校区正门鸟瞰图解放后由广州市人民政府1952接管,先后改为“广州财经科技学校”、“广州金融学校”。1954年,一所完全中学重新开放,命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1960经市政府批准,与“三十三中”、“龙溪南小学”合并,命名为“广州实验学校”(当时全国十大实验学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更名为“广州市第五十八中学”。1984 165438+10月更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2月,学校获批“广州市一类学校”。2002年2月,被评为“广东省一流学校”。学校以“南无”命名,原因如下:①“南无城”是周代的文章典制,代表古代文明;(2)“南无”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名称,是广东人自己建立的名城;(3)“南无”二字最能代表广东人的优秀品格,如双颖、文明、勤奋、勇敢、坚毅等。

基本信息:

刮风下雨,世事无常。经过历代南吴人的辛勤耕耘,南吴中学已经成为镶嵌在珠江南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7000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环境优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千兆校园网络系统、100电教平台、“智慧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心理咨询室的设计、装修、配置都领先于广州学校。拥有150000多册藏书的图书馆已经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教员:

学校拥有一支优秀的干部和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勇于创新;181专任教师中,有30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取得研究生课程结业证书,广州市南梧中学北校区有50人分别被聘任为市、区级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主任和学科教研人员,成为学校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坚忍不拔、忠于职守、力学爱国”的校训,通过长期的教学改革和科研实践,提炼出“育人、拓势”的教育理念,打造出“拓势教育”的办学特色。南武中学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革命传统。上世纪初发生在广东的许多著名历史事件都留下了南无学生的英名。比如“省港大罢工”中的文,在“黄花岗起义”中的潘大伟,在“南京汤山阻击战”中的李,还有中国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得的第一枚金牌。这所学校的早期学生陈艳和校友谭天都是中国* * *产党最老的党员之一,是国家的领导人。早年的教育部长黄炎培曾称赞南武“体育驰名南国,文化重于中原”,把广州的南武和天津的南开并称为“北有南开,南有南武”。目前,学校有78人承担国家、省、市教育科研重点项目。60年代,学校进行了“十年一贯制”学制改革实验。70年代,学校进行了以“拨乱反正,规范办学行为”为主题的教学改革实验。80年代,开展了以“重视双基,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改课题;90年代初,学校进行了“初中整体改革实验研究”;9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始探索“挖掘潜能教育”模式的专题研究。经过十年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一个目的、两个支柱、三个阶段、四个操作要素”的完整科学的“挖掘潜能教育”理论体系。一个“人人搞科研,课题层层把关,年年有成果”的科研格局在学校基本形成。学校还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成功创办了一所国有民办学校——南梧实验学校(我的毕业学校),为海珠区教育局改革办学体制提供了成功经验。

学校成绩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质量高。近几年高中毕业班8次获广州市一等奖;初中联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市名列前茅,多次获得初中毕业班一等奖。高中升学率99%,重点大学升学率30%以上。学生黄晓明、鸟超获得广东高考理科状元。在2006年的高考中,梁以900分的成绩获得了全省地理冠军。高考超过800分的有郭忠杰等13人次。赵智能、、、梁、卢伟斌、、谭丽娜、谭天辉、、、、何、、李彪等同学进入全省前70名,其中卢伟斌化学排名17。每年都有学生参加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全国性竞赛并获奖。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游泳、篮球、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多名学生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奖项。苏健翔、黄、、先后获得国际航海模型大赛世界冠军;梁艳华1991获得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博尼塔在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获得羽毛球双打金牌,谢也在许多国际羽毛球比赛中获得冠军。学校先后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东省中学生业余团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专门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州市教育工会优秀职工之家、 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广州市大中学校先进学生会、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州市平安文明校园、广州市城市管理先进集体、广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广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广州市青铜卫生促进学校、广州市军事训练先进单位、海珠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海珠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海珠区十五科研先进单位、 海珠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如今走进南梧校区,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校园,更是一个天堂和花园!

十三所中学:

学校简介

13号之前,广州是私立教中,创办于1902。朱之鑫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他曾是教中第一学校公园的景观学生。1953,学校正式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省级一流学校”和“省级绿色学校”。学校位于广州著名的文化教育中心文德路,环境优雅,书法飘香,底蕴丰厚。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有两个校区,高、初中43个班,在校学生2068人。现有教职工168人,专任教师125人,其中南粤优秀教师3人,南粤新教师1人,广州市模范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30人。

学校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校对校园进行了全面规划,重新设计建造了造型优美、校园风光浓郁的校门,改建了实验室,改造了体育艺术综合体的功能。到2007年底,将建成一条65,438+000米的直线跑道,并配有一个塑胶体育场。在争创省级学校的过程中,对教学功能室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和装修,以满足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在每个教室和教学专用室都搭建了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条件。整个校园环境优雅、整洁、优美,树木参天,鸟语花香。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和实践“鼓励教育、自主发展”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赢得荣誉

学生参加国家、省、市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600余次。自1999以来,我校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心智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并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心智奥林匹克”竞赛特等奖。2006年和2007年,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并在全国“杯”少年数学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广州日报》的教育专栏还展示了初中生的艺术作品。在65438-0988全省完全中学分类检查中,省教育厅表彰的全市唯一一所市属普通中学为1994。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教委正式批准为第一批“广州一流学校”,1997、1998分别获得广州、广东首批。2004年,高中和初中毕业班获得了双一工作评价奖,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重点和本科的比例都是超市下达的指标,实现了100%的招生。2006年获广东省一流学校称号。

学校历史

清朝光绪年间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清廷下令废除科举兴学,并把促进学习、培养人才作为头等大事。1902年,在翰林读书的丁仁昌、吴道荣与王兆全等先生,创办“中学为体,西学为需”的新式学堂,在光复各县招生。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惠济义仓,隶属光复龚雪明伦堂,每年捐银9600两,辅以各县明伦堂或书金局等士绅及民众团体的捐助。通过将捐款与名额挂钩,* * *筹集了65438两开办费。1902年,在光复龚雪孝帝庙(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建立了中学监管的教中学堂,翰墨池(今李安堂)南部的明伦堂也可随时作为讲堂使用。它离康有为创建的万亩草堂旧址阳高寺很近,至今仍备受推崇。(万亩草堂是1893年冬天从边巍街搬过来的,1898年关门,大约在今天文德路上的华师大接待站。)光绪二十八年二月,在贡院(今省立博物馆)招“焦中”。当时官绅云集,巡抚墨涛、巡抚德寿、郑雪(后改名为郑雪)一起招进来,以示重视,郑雪决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录取54人,是“临时选择”,朱之鑫(大福)榜上有名。7月份开学,加上外地的大概有100个学生。在丁仁昌(相当于主犯)的监督下,通过总督、巡抚向法院申诉立案。这是广东最早的学校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兴学热潮日渐高涨,但师资匮乏。经教务处同意,改为初级师范学校,称交中师范学校。以孝祠为校办,在含浦的空地上修建报告厅和宿舍。名额分四种:一种是普通名额,惠济益仓在年度捐赠下招收60名学生,学费全免。省内所有秀才都可以考。二是公派名额。各县明伦堂、书金局每捐100元,占全县两个名额,免学费,等等。三、钱数,凡士绅捐银五百两以上,永赠一学额,入学免费。第四,附加金额,因为金额不接受,每年支付24两可以作为“附加学校”的学生。当时风气开始开放,很多县没有学校,所以愿意捐助。?课程包括经典、历史、外语、算术、理化、体操等科目。教学仪器购自日本,书籍则是捐赠购买。丁仁昌“事必躬亲,诱之以后,视学生为徒,规模宏大”的能力得到了高度评价。1901 ~ 1904是科举和学校并存的时期。许多“忠诚”的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他们中的许多人获得了奖学金。其中,梁和梁的兄弟同时中考。这无疑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一个奇怪现象,尤其是在《教忠》中,但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忠》学生有着深厚的旧学渊源和过硬的写作功底。宣彤时期,教育部规定了“毕业考试复试办法”,各州县学校的毕业生都要经过省进士的复试;因为“教学忠诚”是学术顾问直接管辖的,毕业考试时,监考老师派人,可以免除复试。如1909年,被梁启超誉为晚清“诗界革命巨人”的秋以广东教务处乡绅的身份“联考”。根据任昌的记载,从1902 ~ 1911年,* * *有5届毕业生,其中师范生1200人,中小学生400人。当时“忠诚”的师范毕业生被各县的学校招收。?

辛亥时期

辛亥革命后(1911),丁仁昌自动辞职,由王兆全继任。学校更名为学校,曾更名为“广东公立师范学校”。后来王兆全等人写信给省民政厅厅长,转交给教育部。他们认为它一直是“民捐为民”的,是私立的,最后同意改名为交中师范。但“教忠”二字并没有因为帝制的推翻而改变。学校的创办者确实希望他们培养的学生能忠君守道,但“忠”的含义更广,如《孟子·滕文公》中的“教人忠于善”,解释汉字中的“忠恕”,所以“教忠”用了50年。?

民国时期

民国前10年,局势不稳,“学校的钱像房子一样,反复觉得摇摇欲坠”(金增成的话),学校也没怎么发展。据官方史料记载,1913年,学生只有134人,教师9人。1921的6月,在校生185,教师20,毕业生341。从1923开始建立初中,从1928开始增加高中师范部。1931年,分设男子部、女子部和附属小学,继续办高中教师部。1932-12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法》,规定任何私人或团体不得开办师范学校,次年更有可能将“教忠”改为“私立教忠中学”。据1934统计,学校建筑面积约40000平方英尺(旧制,下同),包括30多个教室、办公室和实验室,以及学生宿舍(当时有140寄宿生)、礼堂(约3000平方英尺)和图书馆(约1000平方英尺)开放面积约28080平方英尺,包括操场(约20000乐器标本价值2500元左右。65438-0935办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完全中学,是“教忠”的鼎盛时期。高级中学和附属小学有67个班级,3000多名学生。?民国时期1919广州的道路建设对学校影响很大。市政办公室应该把付雪东街变成文德路,把靠近付雪东街的教室、宿舍和操场拆成马路。幸运的是,在CCBA当“坐办公室”、在广州负责拆城修路的曹汝英,曾经在教中学校当过数学老师。由于王兆全校长的斡旋,CCBA开创了“赔教众”的先例,在原光复学校宫的关门(今学校西北)和矾山(又名贵港)右侧的一个操场上修建了教室和宿舍。原本位于明焕寺(翰墨池与阳高寺之间)的小学也被拆除修路,在官道门附近的“神六书室”旧址建起了附属教室。学校师生以前都是从崇圣寺后面(现中山图书馆南面)和矾山旁边进出,不方便。1926,文德路加侧门。?

在日本入侵中国期间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广州的学校纷纷迁出,但“教忠”负责人无意迁出,曾发出“城存城亡”的豪言壮语。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广州沦陷前几天,强制停课,让日伪时期购买的几十年的书籍、仪器等教具丢失。广州失陷后,金增成等人在澳门办了分校,日子不好过。合格的“忠诚”学生陆续赴澳门复课,并招收当地学生。一年后,中小学生人数达到1,000多人。澳校校长暂由学校董事长金增成担任。1942年初,金增成回内地履新,校董会推选朱宝琴为其接班人。教务主任沈志方也从澳门转到内地,在云南莲潭镇又办了一所分校,招收内地学生。抗战时期,两个校区同时存在。?

建国后

日本投降后,学校董事会立即派工作人员回广州准备复学。学校建筑大部分被敌伪摧毁,没有书籍、仪器和学校设备。经过惨淡经营,1946年春,教中终于复学,金增成任校长,用了三年时间才恢复了校舍。1949 10,“广州解放了,教中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朱宝琴语)。根据1950+01六月官方史料记载,教中有11个班,学生407人,教职工25人,其中教师17人。1952年9月与李星中学合并,1953年7月与万川中学合并。5438年6月+10月,校董事会和全体师生热烈要求改为公办,市政府接管“交中”,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老校也因此进入了新时代。50年来,“教中”享有盛誉。成千上万的学生在这里接受基础教育。他们“要么去大学深造,要么寻求职业发展自己的优势。学者各有利害,不必一致”(金增成)。校友朱之鑫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也是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这位全国知名的校友,我们深感荣幸。有丁仁昌、金增成两位近代广东最有经验的教育家作为自始至终“教忠”的校长,也是难能可贵的。?从人文地理的角度看,“教忠”是一块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风水宝地”。番禺,一个秦朝的古老县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番禺县境内有两座山,因此得名;有人认为番禺是一座山。二山说,一般认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和中山文学馆之间的高地,是过去范山的遗迹。1990市第十三中学新建校舍时,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红土和红砂岩,说明学校是矾山主体部分。五代十国时期,南汉皇帝刘?NF024?凿迷山,积石为袁超洞(后改名清虚洞)。在矾山,北宋绍圣三年(1096),政府设秀才,南宗淳?四年(1244)范山书院成立,元代改为“庙堂学、东西斋”,明清时期扩大为规模较大的光复书院。清末的康有为的万亩草堂,丁仁昌的教中学堂,近代的广州十三中,文德路小学,孙中山文学馆,虽然历代面积、规模、功能都不一样。

在109

教育中的银河灿烂,群星闪耀。改革开放25年来,广东人民以超前的意识和大胆的开拓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众多中学竞相追逐,勇于开拓,不断为广东基础教育增色。其中,一颗新星的悄然崛起,为这个灿烂的星系增添了独特的光彩。广州市第109中学是广州市教育局直属的16所中学之一,广州市一流学校,是全国首家实行“美育育人”教育模式的公办完全中学,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美育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学习和艺术,为社会输送文化艺术并重的人才。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国内外教育界的认可。

迅速发展

广州109中学原本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80年代末,由于教育领域的瓶颈,它被迫承担起“弱势学校”的地位,更加暗淡的银河也就此失去。历经35年从夹河、江村、榨粉街到二沙岛的校址变迁,从建校之初的躁动到“弱小”时代的沉寂,109中人坚定不移地忠诚于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为了摆脱生源、场地等软硬件方面的困难,从1990年开始,学校大胆进行办学模式改革的试验,从探索艺术教育特色为突破口,到建立“美育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过近十五年的艰苦探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以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丰富和深化了模式的内涵,加大了教学设施建设和师资特色培养的投入。务实求实,科学定位,已经摘掉了“薄弱”的帽子,成为市级学校并继续朝着“优质、有特色”的上层特色迈进。

教学理念

广州市第109中学以“求真、立善、创美”为校训,优化学校美育与家庭美育并有机融合,注重“大美育”与“小美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以反映和感受美,发展良好的审美能力;在校本课程和教材的条件下加强对学生艺术(管乐、弦乐、民乐、声乐、美术、语言)的培养,同时结合美育原理,按照普通完全中学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调在德育、教学、科研各子模式中渗透美育原理,将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团队精神、爱心行动和文体活动中,倡导从学校学习环境和师生精神环境中“做优秀”,营造“爱与和谐”的美育氛围;内化,而不是强硬,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品德、气质上受到良好的熏陶和熏陶;探索家庭美育与学校教育的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美育氛围。

教学成果

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品位的气质风度,在教育上追求德、学、艺的卓越,人文文化与科学素养的和谐统一,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文化知识与综合能力的和谐统一。十五年来,学校声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4年中考,全校84名初中毕业生中,* * * 600分以上的有34人,占40%,其中多名考入省市重点高中;高中毕业生161人,其中76人被各高校录取(其中提前批24人,第一批6人,第二批46人),本科录取率47.2%,高考总录取率98.14%。在保持优势的同时,艺术本科不断成长。

国内外交流

广州市第十九中学位于广州二沙岛社区,非常有艺术气息。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场地和设施、具有高学历和相应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爱心教师队伍。学校多年来聘请艺术教育界的名人、专家、教授组成客座艺术导师,按照校本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的艺术熏陶和艺术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作为唯一的“广州留学生交流基地”,每年与法兰克福、俄克拉荷马州中学、澳大利亚进行师生互访,接待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及内地的教育代表团、中学表演团体与我校学生进行艺术表演交流。目前,学校已被列为广州市质量示范学校、教育科研实验学校、对外开放窗口学校。2004年5月,学校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窗口单位”荣誉称号。与时俱进,前程似锦。109中人正以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人格魅力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激励着学生,稳步推进学校特色教育的发展!

虽然介绍的都不错,但是南无是三人中最好的,我也是南无兄弟学校毕业的。我觉得南武也是一所很不错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