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有关数学历史或应用的信息。

中国现代数学史

1919五四运动后,中国现代数学的研究才真正开始。现代数学的发展时期是20世纪初至今的一段时期,常以1949新中国成立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近三年留日的中国冯祖训,1908留美的郑,1910留美的胡明福和,19165438留美的蒋立夫,1965438留法的何璐。他们大多在回国后成为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家,为中国近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胡明福于1917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数学家。随着留学生的回归,世界各地大学的数学教育都有所改善。起初只有北京大学1912建校时成立了数学系,蒋力夫1920在天津南开大学成立了数学系,熊清来1926在东南大学(现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成立了数学系,很快武汉大学、齐鲁大学和浙江大学也相继成立。1930年,熊庆来在清华大学发起成立数学研究部,开始招收研究生。陈省身和吴达仁成为中国最早的数学研究生。20世纪30年代,(1927)、(1934)、华(1936)、许(1936)等先后出国学习数学,他们都成为中国近代数学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国外的数学家也来中国讲学,比如英国的罗素(1920)、美国的伯克霍夫(1934)、奥斯古德(1934)、维纳(1935)、法国的阿达玛(1936)。1935中国数学会成立大会在上海召开,33名代表出席。1936《中国数学会志》和《数学学报》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现代数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解放前,数学研究集中在纯数学领域,国内外发表了600多种理论。在分析方面,陈的三角级数理论,熊庆来对亚纯函数和整函数的研究是代表作,还有泛函分析、变分法、微分方程和积分方程方面的成果;在数论和代数领域,华的解析数论、几何数论、代数数论和近世代数研究成果显著;在几何和拓扑方面,苏的微分几何、的代数拓扑、的纤维丛理论和指示类理论都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面,徐在一元和多元分析中得到了许多基本定理和严格证明。此外,李炎和钱宝玉开创了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他们在古代史料的注释和考证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使我们的民族文化遗产重新焕发光彩。中国科学院成立于6月1949 11。1951年3月《中国数学报》复刊(1952年6月改为《数学报》)、19510年10月《中国数学报》复刊(1953年6月改为《数学报》)1951年8月中国数学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建国后的数学研究是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开始的。较早出国学数学的:190进步很大。50年代初,华的堆素数理论(1953)、苏的射影曲线引论(1954)、陈的矩形函数级数和(1954)、李炎的中算术史理论(5系,65434)等,除了继续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学、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取得新的成就外,还 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多部著作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家。 60年代末,我国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流失,对外交流中断。经过多方努力,情况略有改观。1970年,《数学杂志》复刊,《数学的实践与理解》创刊。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论文《一个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和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最优化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独到的见解。1978 165438+第三次代表大会于10月在中国数学学会召开,标志着数学在中国的复兴。1978年全国数学竞赛恢复,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83年,国家授予第一批18名中青年学者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家占2/3。1986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做了45分钟的中国古代数学史演讲。近十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的论文和专著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攀升。在1985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确定了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决心为使中国早日成为世界新的数学强国而不懈努力。

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走进生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身边的事物:

世界之大,处处都有数学的重要贡献。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接触现实,了解生活,明白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你身边。

比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介绍中,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我们人体中有很多有趣的比例吗?拳头滚动一周,其长度与鞋底长度的比值约为1: 1,鞋底长度与高度的比值约为1: 7...知道这些有趣的比率是非常有用的。如果你在店里买袜子,只要把袜子缠在拳头上一周就知道这些袜子是否适合你。如果你是侦探,只要找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高...这些都是构成身体比例的有趣比例。今天我们将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调查”、“体验”、“操作”等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各方面能力。例如,在教授“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的关系之前,可以安排学生做一个小调查员,并完成以下表格:

黄瓜、卷心菜、萝卜和猪肉

单价(元)

数量(千克)

总价(元)

这样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了感性认识,减缓了学习的斜率,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再如,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观察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用在了什么地方;学完圆的知识后,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轮子的形状是圆形和三角形。学生也可以想办法找出锅盖和脸盆的中心在哪里;.....这极大地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身边无处不在的都是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并不神秘。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数学的真谛,从而唤起学生从小热爱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将所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第二,感悟生活,搭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要人人学”成为数学教改实验的口号。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的距离,用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讲解数学问题。

1,用生活经验解决数学问题

在“按字母编号”这一课的内容中,我用CAI课件演示了李磊同学拾金不昧的场景,然后播放了一则“失物招领启事”:

认领失物。

李磊在校园升旗台附近捡到人民币A,让失主来少先队大队认领。

小少先队队部

2002.3

学生们对老师在数学课上谈论失物招领的方式感到惊讶。通过对一元含义的分析和讨论,

老师:一元可以是1元钱吗?生1:一元钱可以是1元钱,也就是说找到了1元钱。

老师:一元可以是5元钱吗?生2:对!说找5块钱的。

老师:一元能有多少?生3:也可以是85元,说明你找到了85元的钱。

老师:一元能有多少?生4:也可以是0.5元,说明你拿到了5毛钱。……

老师:那么一元可以是0元吗?生5:绝对没有。如果是0元,那么这个失物招领启事就跟大家开了个大玩笑!

老师:为什么不直接说发现了多少,用一元来代替?……

由于学生很容易认识具体的、确定的物体,而用字母表示的数字是不确定的、多变的,所以学生在开始学习时往往很难理解。本题目中的“失物招领通知”是学生熟悉的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可以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解题过程中。在讨论交流中,头脑风暴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了解新知识,更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了互助合作意识,接受了良好的思想教育,也锻炼了学生对社会的洞察力。

2、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学习了矩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组合图形的计算之后,我尽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老师家有一套两室一厅的公寓,如图。能不能帮他算一下两室一厅的居住面积?要计算面积的大小,我们应该先测量哪个区域的长度?给一些数据后让学生计算;接下来,我让学生们回家测量他们家的实际居住面积。在这样的实际计算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兴趣,还培养了实际测量和计算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

比如,在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后,创设了“买车”的教学情境:微型车价格大幅降低,小林花了100元买了几辆车。他买了多少辆车?哪些?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学生们有条不紊地表达如下:

(1)将100元分解成两个数之和:(2)将100元分解成三个数之和:

50+50=100 40+60=100 30+70=10020+80=100 60+20+20=10050+20+30=10040+40+20=10030+30+40=100

(3)将100元分解成四个数之和(4)将100元分解成五个数之和40+20+20 = 100。

20+20+20+20+20=100 30+30+20+20=100

学生们以发现者的心态去探索,去创新,去寻求原创的答案,这也验证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种图文并茂的应用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解决应用题,而是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应用题的应用品味:漫画的形式更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学生从图片中获得各种汽车价格的信息,也从文字中获得“小林花了100元”的信息。因为问题有现实意义,所以不能硬性归入哪一个。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整个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体验观察、分析、概括、归纳等学习过程。既巩固了100以内的理解和加法,又促进了数学的交流,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因材施教,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数学的层次不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趣味性和作用。

第三,创造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在两步应用题后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创造”应用题,学生积极思考,发挥想象力:“一个鸡翅8元,一个汉堡比它贵。4块钱,我吃了一个鸡翅和一个汉堡。你说我花了多少钱?”;“我妈早上买了一斤菜,买的萝卜是菜的两倍。我妈妈买了多少斤蔬菜?;西游记有62集,西游记还有5集。《西游记》有几集?”学生在编应用题时表现的很开心、夸张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常常引起笑声。因为主题来源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学生发言积极,发言流畅,思维多极多元化。他们得出一个“雪融化后是春天,不是水”的新观点,他们对创造感到非常兴奋,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

比如,学习完“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家长算算这栋居民楼每户该交多少水(电);学习完“利息”的知识后,算算存银行的钱到期后,你能拿到多少本金和利息;比如在学习了“尺度”的知识后,让学生画出“我为未来的校园设计了一个方案”“我为生活区设计了一个方案”等等。图表内容的丰富程度和社会关注程度令人惊叹!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开辟了广阔的原野。“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在一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