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研究草药的历史是怎样的?

草药是中国医学的伟大遗产之一。中国医学的发展是从草药开始的。中华民族子孙繁衍,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这与古代中草药的发展密不可分。

草药在中国古代被称为“本草”,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其中植物药占绝大多数,故名“本草”。根据我国甲骨文、金文的记载和最近的考古发掘,早在元谋人时代(654.38+0.7万年前)、蓝田人时代(60-8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发明了用火烹煮食物和用草药治病强身的方法。创造的象形文字“药”是草下的“乐”字,两人在草下共舞。七八千年前,人们发明了石器来驯养和种植野生动植物,犁耕农田和采集草药。五六千年前,青铜器和铁器、碾药石窝、姜窝、碾槽也相继发明。药食同源,这是中草药和传统医学的独特之处。早在《李周》和《诗经》中就有“食医”和“治饥”的章节。中国最早的医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出版于汉代,是当时世界上划时代的著作,比古希腊罗马的《曹雪》历史早了几百年。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将中国的中药大黄传播到西亚和欧洲,并发展成为大黄苏打片,成为三个世纪以来广受欢迎的泻药。这也是中国草药对世界人民健康的巨大贡献。

中国草药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药医结合的特点,主要由原植物、动物、矿物组成。它具有就地取材、易于采集、使用简单、价格低廉、疗效好的优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人们都愿意使用。特别是在一些中草药资源丰富的地方,如西藏、云贵高原、孟卿新草原、南方热带森林、长江三峡、四川巴山、陕西、甘肃、秦岭和黄土高原等。,所有的草药都是家喻户晓的,在镇上的集市上到处都有卖。相传药王孙思邈传下红布、刀、水、酒。与欧美等西方国家走了漫长的合成医学之路,又重新重视天然植物药的研发,提取单味药有效成分的热潮已经形成相比,说明中国中草药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中草药在很多地方也被称为“七药”。种类多,分布广,大多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流传下来的。有些是国家正式列入的商品和国家列入药典的中药材,有些仍在产区和民间作为药材使用。长沙出土的一批完整记载汉代医学资料的现代皂书和竹简《五十二病方》,记载了《黄帝内经》以前的百余种疾病,每种疾病1 ~ 2个方子,其中方子20个,共计280个方子,药物240种,其中《神农本草经》只发现了三分之一。可见,最早的普通药典《神农本草经》所载的365种常用药,在当时只是民间用药的一小部分。梁朝时担任宰相,后学药学的陶弘景著有《神农本草经注》和《名医笔记》,载有730种中草药。《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部药典,收录中药844种。到了宋代,《证本草》增加了一倍,含有1558种药物。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收录了1892种药物,后来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十多个国家出版。清代以后,《广方群谱》和《陈修园医书七十二则》等医学名著仍在此范围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中药材普查,1972全国中药材编纂收录了6500种中药材,1977版中国药典收录了713种常用中药材,这些都只是我国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的一部分,很多还没有收录。1982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中药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制定长远发展规划。1983以来,各省市自治区同时开展,组织科技人员4万余人,采集标本200万份,收集民间验方65438+多万份,由中国药材公司编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