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哈·侯赛因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塔哈·侯赛因,1889,出生在上埃及米格纳特省的农村地区。他家里穷,3岁时因为眼疾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而失明。13岁时,随哥哥前往开罗,在伊斯兰教最高学府阿兹哈尔大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教义。从65438年到0908年,他进入埃及大学,学习历史、文学和外语。1914毕业,获得埃及第一个博士学位。不久,他被埃及大学派遣到法国公费留学。他在蒙彼利埃大学和巴黎索邦学院学习希腊罗马历史、哲学、语言和文学,也攻击欧洲,尤其是法国现代文学。1918获得巴黎大学博士学位。1919回国,埃及大学教授。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初,任教育部艺术顾问、亚历山大大学校长、教育部长。1956当选埃及作家协会首任主席,并担任埃及政府关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最高委员会主席。1959获国家文学奖。1964阿拉伯语学会会长。

塔哈·侯赛因在大学时就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他的两篇纪念阿布·阿拉(1914)和伊本·哈勒敦的博士论文和他的《社会哲学》(1918)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1926年出版《论蒙昧时代的诗歌》,全面阐述了他的文学思想:崇尚思想自由和纯粹的批评精神;我们应该被允许对所有的古书、先知和圣人采取怀疑、分析和批判的态度;敢于抛弃那些不理智不符合逻辑的东西。这些理论被保守派称为“离经叛道”。后来,这本书被当局查禁了。此后又出版了《周三谈》(1925~1926)、《哈菲兹与邵基》(1933)、《谈诗歌与散文》(1936)、《谈我们的现代文学》(1956)。这些作品肯定了阿拉伯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强调向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学习的必要性,注重通过对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来研究作家和作品,主张用理性和逻辑取代传统偏见。

自传体作品《日子》是他的代表作,共3卷,分别出版于1929、1939、1962。这部小说被公认为埃及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里程碑,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对阿拉伯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中篇小说中,《鹬的呼唤》(1934)、《一个文人》(1935)、《苦难之树》(1944)比较重要。短篇小说集包括《地球的受害者》(1948),反映了埃及劳工的苦难。宗教类历史小说有《先知的传说》(3卷,1929,1942,1943)和《真言》(1948)。他还出版了关于宗教历史小说《真实的谎言》的散文集,《巴黎之声》,关于文学和文学批评的评论散文集,以及《文学良心的镜子》。

塔哈·侯赛因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 * *留下了文学、历史、语言、哲学、教育、政治、宗教等70余部作品。虽然他的思想基本上是宗教理想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在艺术上也有形式主义倾向,但他在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领域的崭新道路不仅在埃及启蒙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丰富阿拉伯文学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