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斗争微盘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可以算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看点了。其实春秋战国时期,表面上看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争夺的是土地、人口等社会资源,但实际在幕后支撑的,其实是百家争鸣的不同理念。

因为思想实际上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从根本上关系到其治国理政的根本方针和基本政治制度。一个国家奉行什么样的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相应的治国方针,历史社会发展进程中从来都是如此。

后来大秦帝国一统天下,法家思想被任命为帝国的正统国家意识形态。所以秦朝奉行重刑依法治国的理念。虽然当时大秦帝国的法治与当今世界不可同日而语,但“法”绝对是秦朝维护国家秩序的根本。

后来汉朝建立,前期推行黄老的理论。于是整个国家处于无为状态,社会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从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汉朝正统的国家意识形态,汉朝的整体政治政策也随之改变。所以,其实百家争鸣的思想,都是各大势力集团暗中较量的。

那么,百家争鸣,又来自什么问题呢?就百家争鸣来说,他们的根本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让世界变得更好,都是想拯救当时混乱的社会,或者说都是想给普通百姓一个安定幸福的生活,他们的行为和学术也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说他们其实都在解决同一个问题。

但是,不同的是,他们解决问题后,对世界的梦想也不一样。本文将着重分析这个问题,看看现实生活中,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梦境是如何表达的。

春秋时期有五个霸主。后人称他们为春秋五霸,也叫五伯。关于这五位霸主,人们说法不一,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赫吕王、越王勾践;还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和楚庄王。

但是,不管是哪种说法,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肯定是有很大的实力和一定的社会地位的,也就是说,这些人是诸侯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国家在当时已经是最强的诸侯国了。

所以,顾名思义,霸权或霸是通向霸权之路,而霸后的君主,还是他们的“大国崛起之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崛起”还是“霸权”,他们的目标都是在一个时代内成为众多国家中的强者,成为可以主宰其他国家的对象。

换句话说,成为超级大国,无论是引导一个时代的格局,还是开创历史进程的不同路径,总之他们都想成为最强的,但不是唯一的。

所以春秋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霸主,而且无论哪个霸主出现,都一定是占优势的一方,都一定是被压制的其他诸侯国抬不起头来,都是一个时代最无与伦比的君王。

这是春秋时期的争霸,也是不同思想的火花在生成的开始。从这个时候开始,周朝对整个世界的控制力很小,之后时代开始不断进步,就像春秋时期的五霸一样,霸主越来越多,霸主之间的斗争也开始变得日益复杂。

事实上,到了战国时期,发展的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因为从韩非、商鞅等人的实践和学术理论来看,他们真正的方案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人是不同的。我们上面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时期的霸主,都想称霸一方,成为领袖,成为超级大国,成为最强的。

而商鞅、韩非等人则希望辅佐君主成为唯一,就像商鞅变法一样。从商鞅变法的结果来看,其成就不仅仅是时期的“交西江”,也不仅仅是战国时期秦国异军突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更不仅仅是的变法。相反,它对整个秦国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也就是说,商鞅变法体现在秦国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后来,无论秦国哪个君主,无论秦国哪个臣子,商鞅的国家制度都不曾分离。所以商鞅的最终目的实际上是协助秦国实现统一国家,打造世界性的大秦帝国。

韩非的理论也是如此,也希望国家能发展成一个整体,也希望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家庭。因此,秦始皇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人有着本质的区别。

齐桓公和晋文公只统治了一段时间,他们创造的诸侯大国也只是一个时代的超级大国,他们自己也只是强大的诸侯,而秦始皇不一样。他是世界的“唯一统治者”,他创建的帝国意味着全世界,意味着全世界。

所以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为什么对于齐桓公、晋文公等人来说,他们所创造的霸权时代只是春秋时代的需求,而当时代发展到战国时代,霸权和超级大国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它需要进一步发展,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强化时代的要求。

其实在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历史上就有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重组。所谓资产重组,就是诸侯之间的相互争霸,医生之间的相互兼并。其实战国时期不仅诸侯之间有矛盾,也不是只有诸侯掌握实际权力。

事实上,在整个周王朝的统治中,是周最虚无的阶级。虽然从表面上看,周掌握国家的权力最大,能力应该是最强的,但实际上,周的权力来自于诸侯。

也就是说,只有诸侯听从了纣王的召唤,那么纣王才能够为所欲为,但如果诸侯不听从纣王的命令,纣王就只是一个人的军队。所以诸侯不听王命之后,周朝逐渐衰落。

诸侯除了周天子之外,都是实际权力的最大拥有者,他们在人口、土地、军队等方面都有资源,在自己的封地也有自主权,所以他们才是真正掌控国家发展命脉的人。诸侯之下,有大夫,其实也算是“低价”诸侯,在国内也有实际权力。所以西周分封制的三级所有制和分权实际上指的是皇帝和各层。

所以当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力在减弱的时候,诸侯国开始向其他诸侯国寻求土地和人口,国家内部的博士开始有合并战争,消灭弱小落后,建立统一强大的。这其实是一种资产重组。

打破现有的格局和原有的平衡,各种势力开始重新洗牌,不再沿袭西周建立的阶级制度,也不再沿袭周天子,各方势力开始实力比拼。

到了这个时候,原本权力如日中天的周,就剩下了一个天下共主的名号。事实上,他再也无法控制日益壮大的诸侯。这个时候就需要另外一个人来安定世界,实现世界和平的目标,维护所谓的和平与秩序。

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应该由最有能力的人来管理,也有人说应该由最有声望的人来管理。但事实上,谁来管理这个世界呢?它必须由最有权力的人组成,或者说最有权力的人。那时候是诸侯越来越厉害,是我们上面说的霸主。

其实在某种层面上,他们名义上是来维护世界和平的,就像我们现在说的国际警察一样。他们不是世界的主人。当时,要发动对其他国家的战争,也必须使用周的旗帜。

就像一个国家(美国)要对一个弱国发动战争,也需要联合国的授权一样,必然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因为,这个时候,在同一个世界之下,实际上不同的权力分支开始分裂,这些分支逐渐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发展体系,开始被划入世界各地不同的势力范围,这也将诸侯之间的战争推向了白热化的阶段。

第一个是拥有天下共主称号的周,另一个是、等人的诸侯霸主。作为世界的共有人,周必然拥有最高的地位,所以他被称为“至尊”,每个人都必须崇拜受尊敬的人。

而后者的齐桓公、晋文公等人,才是最强大的,毕竟他们是一个霸主,是一个超级大国,所以,这些人是最强的,但问题就在这里,地位最高的人不是最强的人,而最强的人也不是最高的,一个世界有两个中心。这能不引起混乱吗?

当然不是,所以当时的世界有矛盾,有撕裂,有混乱,有断裂。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每个诸侯国的梦想都不一样,作为名义上的共主,周即使掌握不了各大诸侯国的行动权,至少也希望维护自己的名分、体面、尊严等等。

而、等人作为实际的诸侯霸主,却不愿给周这样的尊严。他们只是在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大更强。于是,他们不停地侵占他国领土,掠夺他国资源,打着“维护君臣关系,维护国际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尊王)的旗号,却干着“扩大势力范围,打击竞争”的勾当

所以他们的维和行动名义上尊王,实际上却是称霸;而那些和封建主、霸主一起起哄的小国,同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有些因为国力太弱,在世界环境中根本站不住脚。

因此,他们追随这些诸侯霸主只是为了自保;还有人希望风水轮流转,即使比不上大哥的地位,至少也要掌握一些权利,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是有自己小心思的“怪同床异梦”;而这也是同一个世界下的不同问题。

就百家争鸣而言,他们都面临着上面提到的问题,他们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都认为这是不可行的,必须纠正,于是一起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

但他们的答案不一样,因为他们对中国的梦想不一样;孔子看到混乱的社会,就想到了“克己复礼”,希望中国能在阶级的引导下和平发展,就像西周一样。

墨子则想进行改革,希望人与人相亲相爱,希望人成为积极分子,希望人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而不是追求利益的人。

道家的老庄完全否定当时的封建制度和社会发展现状,直接希望回到原始氏族社会的生存过程。

而法家则希望通过新的方式方法走向新的未来,建立一个更好更完善的社会。所以百家争鸣解决问题后对世界的梦想是不一样的,导致了他们之间的争论。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和漏洞,中国社会要稳定发展就必须解决这些漏洞。所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很难停下自己的脚步。所以需要一些理念和一些制度作为约束性的政策。

当时提供这些指引的人是百家争鸣。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不可能完全统一,自然会有这样的行为冲突。

这其实从侧面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其实人类社会最大的争端不在于资源的争夺,而在于观念的摩擦。不同的想法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行为,这就是为什么现实社会中会出现所谓的不理解。

不理解就会有矛盾,有矛盾就无法避免冲突。所以会导致现实社会越来越乱。因此,如何统一思想,或者说如何达到各种思想求同存异的目的,是古往今来各国都必须考虑的问题。

毕竟,世界上有数百个国家,千千有数千个不同的利益集团。他们分散在世界各地,却不可能独立生活,互不相干,自得其乐,老死不相往来,在江湖中相忘。

所以,任其发展肯定是不可取的。只有通过思想碰撞求同存异,现实社会才能越来越好。百家争鸣做的是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选择最合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同时,也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中国古代的历史和社会才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给了后人多种多样的发展可能性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