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州河|对苏州河历史和现状的思考

陈新培

沿着苏州河到达苏州河的那个下午,伞高高的,烈日炙烤着大地。走近四排仓库,广场上游已经没什么人了。边上,浑浊的苏州河互相推挤,缓缓流淌。仓库前的游客可能不知道,“苏州河”这个名字其实来自外国人。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很多在上海的外地人认为可以沿着这条河划船到苏州,于是把它命名为苏州河。

苏州河,最早的英文名是“Soochow creek”,creek的意思是小溪。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倾向于称这条河为吴淞河。在同行中,作家btr引用《尚书》说,三江之一指松江,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后来因为松江在无棣,所以叫吴淞河。

90年代以前,沿海工业发展很快,代价是苏州河一年四季黑如墨汁。对此,天后娘娘既帮不上忙,也帮不上忙。90年代后,两岸工厂搬迁,河流进行三期治理。今天,苏州河可以通过自然生态循环来维持水质。走在苏州河大桥岸边,听到同伴惊呼:“岸上的鱼不止一条!”

00点

03:10

说苏州河工业大厦遗存的记录:沈...

河边的工业遗产:四个仓库

这次散步的起点是四排仓库。这座占地0.3公顷的建筑,既是仓库,又是楼房。今天说的“四行仓”,其实就是两个仓库,西边是“四行信托上海分公司仓”,东边是内地银行仓。

朱亦辰,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滨水工业遗产的保护、更新和共享。她介绍,这两个仓库几乎是同时建成的,建成时内部是相通的。你今天看到的四排仓库,就是设计团队经过精心修复复原后的样子。仓库修之前有七层,上面两层是后来加的。修的时候拆了七楼,东、南、西三个方向收了六楼。从下往上看仓库时,还是刚建好时那五层楼的样子。

04:12

四行仓库复原录音说:沈剪辑:王跃洲。

古宅保护倡导者、建筑档案专家楼程颢向大家介绍,如今,我们已将寺后仓库列为文物建筑,严加保护。然而,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居民和使用者在寺后仓库周围任意搭建建筑,仓库外立面挂满各种物件。巷道只有一步宽,根本看不到仓库的原貌。我们只能努力去理解,这些人生都是时代所迫。

淞沪会战末期,四线仓库保卫战时,炮弹主要来自西面。如今,弹孔也密密麻麻布满了整面纪念墙。当时日军不敢用重炮,因为租界和中国边界的分界线是从大陆岸中间斜着越过的。如果一桥之隔的煤气公司的煤气罐被导弹爆炸击中,波及到租界,肯定会出事。即便如此,八百壮士(实际是四百二十多壮士)与日军激战了整整四昼夜。

在被列为文物建筑进行修复工作时,仅这一面墙的修复方案就有几十个版本。有方案提出,如果找不到弹孔的确切位置,宁愿恢复到1935之前的原状。根据修复团队的多次探索和技术创新突破,最终发现仓库墙体西墙的原始砌筑和战后密封使用了不同的材料。老墙应该是从英国进口的大红砖,后来又补充了早期修复用的另一种青砖。经过多方考证,团队基本确定了大洞的具体位置,然后进行了重建。最后是1937战争后留给世人的历史痕迹。

当然,四行仓库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上述的工业价值和抗战纪念价值,还有景观价值,因为它就在苏州河旁边。以前河道是用来生产的,现在苏州河几乎没有航运功能,人们会把河道当成休闲散步的地方,所以四排仓也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我们抬头就会惊呼,哦,河边的这个巨人。

河边的生活形态:沈玉立和其他石库门

现在走在苏州河畔,没有运转的工厂,也没有繁忙的码头,但上海的整个城市化进程是随着苏州河逐渐延伸的。不仅工业还有航运业,如丝织业、纺织业、印刷业、面粉业和机械制造业等。,纷纷沿河设立工厂、书库、仓库。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牟振宇说,城市化之前,苏州河两岸都是农民。1843上海开埠后,英租界成立,苏州河下游的部分土地很快被外国人租走,建起码头、仓库、石库门房屋。随着租界城市的发展,苏州河及其附近的租界河段开始繁荣起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上海允许外国资本家在上海设厂,苏州河成为中外工厂设厂的首选。首先,因为交通便利,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方便;其次,苏河湾以东是租界,以西是闸北的中国边界。最初的地价很低。纺织业和印刷业需要大量的水和污水,在财政上也省了一笔钱,可以由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国工厂来承担。另外还有铁路的原因,如淞沪铁路、沪宁铁路的开通,加强了上海与整个长三角腹地的联系。到20世纪初,沿江的苏州河不仅是上海重要的港区,也是上海最重要的工业带,成为“华杰工厂起源的大本营”。

沿着苏州河越往东走,就越接近原来的公共租界区。楼·程颢说,土地转让曾经是当地居民和外来居民之间的博弈。清朝末年,为了防止潮水倒灌,在今天的福建路桥修建了一座水闸桥,称为老闸桥。太湖流域的船夫船来此停靠,将农副产品搬上岸,形成了大米、棉纱、丝绸的市场,称为北市。小火船出现后,相应的维修五金店和铁匠铺就出现了。一批商人在北方市场应运而生,并在此定居。申玉里是石库门里比较好的一个,冯字形布局,新里标准住宅。除了大多数居民是商人之外,还有律师和医生。周围还有玉明楼书店供他们娱乐。

02:50

楼说石库门与苏州河沿岸人口迁移记录:沈编著。...

典型的上海石库门,中间有一条宽阔的主巷,还有几条侧巷。石库门设计的时候有客厅,有隔间,有前楼,有后楼。名字太多了,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功能。如果买一套或者租一套,现在就像连体别墅一样。后来72房客期间,所有房间都成了睡觉的地方。

作为上海城市发展的缩影,石库门见证了三次大的人口集聚。第一次是太平天国时期,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大量难民逃到租界。再就是文革后期的知青回城。如果房子不够住,就建在天井和客厅。不同时期人口的集中导致了同样的混乱建设。

沈玉里石库门建筑,摄于2014。楼承昊图

沈玉里作为优秀历史建筑,在2010左右被非法拆除。城市考古学的创始人之一陈补充说,在那块土地上有原上海第十五区办事处。从1947起,十五区更名为北站区公所,是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是上海市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北站区公所原址位于老闸街40号,是老闸市场遗留下来的最后也是最古老的一条街道。

其实也是闸北的根,因为地处老闸北,所以叫闸北,后来被称为闸北区,现在已经并入静安区。

上海申裕里地区。道路目录在右下方显示老闸街。

天后宫、航院大使与上海总商会

通过一张1600年前的上海历史地图可以看到,太湖流域流出的河流中,有一条流向上海,最宽处“十里宽”,那就是吴淞河(苏州河)。时代变迁后,吴淞江越来越窄,黄浦江却越来越宽。最后,吴淞口成了黄浦江的入海口。史书也称“黄埔胜歌”。

因此,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苏州河也是上海航运的起点。牟振宇说,中国东南沿海一般从事航海的地区都信仰妈祖,因为妈祖可以保护海上众生的安全。传说在发生海难的时候,只需要妈祖的加持就可以避免海难。妈祖,本名莫林,宋元年(960)生于莆田湄洲岛。雍熙四年(987)抢救沉船,死后被当地百姓奉为保护神,建庙祭祀。

上海是一个移民社会。每个地方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神,所以各种神佛都聚集在这里。妈祖信仰一度在上海非常流行,并不断得到官方认可和封号。从皇后、贵妇,到“天妃”,最后到“天后”,仅在上海就被追封八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运输。确保粮食运输顺利到达北京直接关系到国家利益。

上海最早的天后宫就建在老城小东门附近。咸丰三年(1853),刀社起义,天后宫毁于战火。光绪九年(1883),广帮士绅商贾在当时的河南北路苏州河北岸重修,又称“铁路天后宫”,小东门的妈祖像也移至此处。

天后宫的隔壁曾经是一个使节。与天后宫同时建造。清末洋务运动时期,需要派遣官员去外国学习交流。在与外国交流之前,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那就是进宫的功能。坐船要几个月,所以还需要天后娘娘的保护。民国初年,上海陆军总司令陈决定收回曾经是飞地(既不属于大清,也不属于租界)的天后宫和外交行苑,让上海总商会使用。我们今天仍能看到的是上海总商会的门楼和主楼(现为餐厅)。

04:36

说天后宫的历史记录:沈的编辑:王跃洲。

04:58

牟振宇信仰天后录音:沈剪辑:王跃洲。

上海总商会大门前漫步者视频截图

如今,走在上海总商会一带,妈祖塑像和天后宫建筑已难觅踪影。参与天后宫戏台重建的建筑师李冯说,天后宫过去被分成几个建筑。离苏州河最近的地方,有一个门楼正对着苏州河。门房后面是一个舞台。从舞台上看出去,有两个翅膀,你可以在上面看戏。戏台正对着正殿,是典型的清末官式建筑结构,正殿后面还有一间供天后使用的寝宫。

在随后动荡的岁月里,天后宫被用作学校或政府的办公楼。72租户时代,西方敲钉子开窗就毁了。2006年,由于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的建设,天后宫戏台的残存建筑只能“落架”。砖雕和木质建筑构件被一块一块拆下来,存放在闸北区的一个仓库里。两年前,门楼和舞台的改造工程启动后,这些构件再次被逐一测试,未来将重现华润万象世界苏河湾公园。

苏河湾的未来:城市公园

建筑师李伟主持了整个苏河湾公园的建筑设计。他希望以后大家可以通过重修后的天后宫大门,进入开放阶段。在这个位置上,你可以号召一些非常有活力的城市活动。

不可否认的是,包括沈玉里、天后宫在内的这些优秀的历史建筑,在后期的城市建设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朱亦辰说,现在他们有机会被重建并重新呈现在公众面前,这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因为我们可以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一个公共场所看到文化遗产。

同时,像沈玉立这样的石库门改造工程,也必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机会在苏河湾绿地,这里会有休闲、商业、文化等非常现代的生活方式,会有机会呈现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形态。挑战在于,首先,这是一个重建的过程,很难说能100%恢复,其真实性需要考虑。其次,它脱离了一个城市的肌理,只会重建8座石库门建筑,与历史不同。今天来看,肯定有差距。第三是它的功能。居住功能势必不复存在。在公共场所,它肯定会涉及到一个新的功能。

以前城市的商业业态比较封闭,很难与生态、自然对接。作为一个可步行的公园商圈,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可以让人读懂它的历史,唤醒不同人的日常记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苏州河曾经是上海的重要水道。但是时代变了,苏州河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背景,很多人不知道历史上苏州河的真实面貌。但是苏州河的怀抱永远向我们敞开。走在城市里,我们可以像读书一样慢慢地阅读我们的苏州河和我们的沉积物。

《走在苏州河上》苏州河段的海报是陈新培手绘的。

(作者陈新培是“行走苏州河”项目志愿者,毕业于上海美术学院版画专业)

校对:蒙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