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从一战开始到二战结束。

第一次世界大战

(2002-11-28 12:10:50)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而进行的争霸战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灾难。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为了争取和平,促进发展,人们试图从历史灾难中吸取教训作为警示,这促使历史学家加强对战争史的研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是学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对中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做一个简要介绍。

第一,关于战争的起源和责任。

1.战争的起源:

(1)《论英德主要矛盾》:斯特鲁维认为英德在世界问题再分配上的矛盾是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1]。赵会杰认为,18上世纪70年代以来英德关系的演变表明,英德冲突在一战爆发中所起的作用虽然不是唯一的,但也不可低估。海军竞争和盟国的形成与发展是英德矛盾的两个主要表现。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最终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因素

(2)《法德矛盾的主要学说》:陈认为,从实际情况看,《法德矛盾的主要学说》是不全面的。英国视德国为主要对手,而德国在国家政策上并不视英国为主要敌人,只是在具体政策和海军竞争上。所以两国的矛盾并不构成主要矛盾。德国最大的敌人是法国,无论从欧洲的霸权地位还是德国的发展来看。〔3〕

(3)《俄德矛盾主要论》:张认为《英德矛盾主要论》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在殖民地问题上并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或严重冲突,俄德矛盾远比英德矛盾尖锐和突出。如果说一战是因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引起的,那么很明显,俄罗斯和德国的矛盾是更直接的原因[4]。

2.战争责任:

罗认为,国家在这两个集团中的责任是不一样的。法国虽然不能说“清白”,但至少是被动的;俄国和英国促成了战争的爆发;意大利不应该为一战的爆发承担任何责任;奥匈帝国比上述国家对战争的直接原因负有更大责任。德国是最热衷发动战争的国家,凯撒·威廉二世是一战的罪魁祸首..〔5〕

潘和李菊莲认为,应该从时代、格局和人三个层面来看待战争的起源和责任。从“时代”来看,现代条件下的大国霸权主义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技术的迅速提高,是20世纪初发生世界大战可能性的条件;从“格局”来看,20世纪初两种对立的同盟体系和军事集团新格局的形成,为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的演变埋下了祸根;从“人”的角度看,通向一战的道路具有很大的自发性,关系到大国权贵的决策行动和危机的处理。僵化的政策和行动,缺乏必要的妥协和绥靖,促成了两个集团之间的快速正面碰撞。〔6〕

第二,关于一战和美国

1.美国的中立和参与:石旭光认为,美国是否中立或以何种形式卷入一战,取决于它能否维护其“利益线”。即战时利用战局,在中立位置获取超额利润,并借机向全球扩张;战争结束后,他可以收回战争贷款,然后以仲裁者的身份获得控制国际事务的权利。美国参战的直接原因是中立国的利益线被打破了,所以只能参战以获得中立国不再能拥有的利益。〔7〕

2.美国的调停外交:吴瑞和杨春龙认为,调停外交是一战期间美国对欧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通过调停妥协维持了两大集团对抗和遏制的格局,直至战争爆发,同时为称霸世界铺平了道路。〔8〕

三、关于中国参战和巴黎和会。

1.论中国的参战

(1)《日本影响论》:吴瑞认为,一战期间北洋军阀对中国参战的争议,即“官廷之争”,实质上是美日争夺中国控制权的反映。结果,以段为代表的交战派别胜利了,也就是侵华日军胜利了。〔9〕

(2)“美国和日本有同样的影响”:李子雄认为中国参战是美国和日本同样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外交活动打破了中国参战的外交僵局,为中国参战奠定了客观基础。日本人在政治上操纵中国军阀,在经济上收买中国军阀,使他们同意参战。美国和日本在中国参战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10〕

2.对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的评价。

在这个问题上,历史学家持否定态度。另一方面,袁吉诚和汪海林认为不能完全否认这一点。如果我们冷静地把中国参加一战和巴黎和会放在中国近代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争取民族独立的历史长河中,就会觉得中国参战不无道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有得也有失:一是他收回了德奥在中国的特权;其次,它签署了关于奥地利、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条约,并成为国际联盟的成员。第三,中国在和会上的抗议,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义愤,也促进了中华民族新的觉醒和新的奋斗。〔11〕

第四,关于战争和革命的关系

能否用“战争引发革命,革命停止战争”这一公式来解释一战与革命的关系,史学界众说纷纭。

1.肯定意见:石森认为,不能否认革命斗争在制止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战争和革命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战争虽然不是革命的根本原因,但往往是加速革命的重要条件。当革命力量强大时,就有可能延缓和制止战争的爆发。德国等国的革命运动虽然未能阻止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对加速战争结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姚海认为十月革命道路最基本的特征是一战造成的[13]。潘黎明认为,一战是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得以顺利实现的首要因素。两次革命都发生在一战期间,国际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从而使革命成功。〔14〕

2.否定意见:毛海建认为革命和战争之间没有直接的、必然的因果关系。一战并没有因为革命而停止,而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结束,当时各国革命运动方兴未艾。这些革命对加速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这场战争主要以军事胜利或失败告终。[15]夏廷认为苏俄在十月革命后退出一战是正确的,但其客观后果之一不是加速而是延缓了战争的结束。一方面,苏俄做出诸多让步,换取德国停止进攻,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德国大有裨益,协约国处境艰难,延缓了德国的投降;另一方面,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德军在战场上的失败。十月革命只是对德国人民的反战斗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苏俄退出战争给德国带来的好处相比,也只是次要的。〔16〕

动词 (verb的缩写)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和地位

1.一战的世界

龚敏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世界性影响。[17]李芝芳认为,使一战成为世界性战争的原因有四:一是统治世界的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控制着若干殖民地和附属国,一个国家参战也意味着其殖民地和附属国的参战;第二,一战是重新瓜分世界,交战双方在世界范围内争夺。第三,为了打败对手,交战双方都想尽办法吸引其他国家加入;第四,世界在经济上已经联合起来,资本输出和经济利益必然会影响各国对战争的态度。〔18〕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吕文普认为,一战对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的影响不亚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与之密切相关。因此,这两个事件可以看作是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志,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19]夏廷、张钦贤认为,一战对世界近代史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应当纳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畴。〔20〕

除了上述问题,也有学者对一战参战国家数量进行了考证,有人认为一战参战国家数量是39 [21],有人认为是36 [22],还有人认为应该是37 [23]。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年至1945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多亿人口,5120多万军民死亡。最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是三个法西斯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历史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时代固有的基本矛盾没有一个得到解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增加了。随着帝国主义国家间经济、政治、军事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军事实力迅速发展的德意日要求重新划分世界势力范围,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1929-1933的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这一矛盾。

为了摆脱危机而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德意日三国相继发动局部侵略战争,最终导致二战爆发。

是日本帝国主义首先拉开了这场战争的序幕。1931 9月18日,盘踞在中国沈阳的日本关东军向当地的中国驻军发起了进攻。1933+10月,日军开始入侵华北。1937年7月7日,日军向驻守在北平西南郊区卢沟桥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国人民全面展开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二战的全面开始是德国入侵波兰甚至西欧国家。战争分为五个阶段。

战争第一阶段(1939九月1至1941六月21),1939九月1,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大英帝国的自治领和殖民地加入英法联盟(9月3日,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加入;9月6日,南非加入;9月10,加拿大加入)。由于波兰对战争几乎毫无准备,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波兰很快被德国人占领,国家灭亡。9月17日,苏联军队进军波兰,占领了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9月28日,德国和苏联签署了“划界”条约,划定了各自在波兰的占领区。

从战争爆发到5月1940,英法奉行战前外交政策,企图将德国侵略的灾难引向苏联。而法西斯德国则利用战略停顿,积极准备进攻西欧国家。

1940年4月9日,法西斯德国军团未经宣战,入侵丹麦,占领该国领土。同时,开始入侵挪威。在以吉斯林为首的亲法西斯分子(即所谓的“第五纵队”)的帮助下,法西斯德国人在挪威的战斗行动在两个月内以占领全境而告终。

法西斯德国的军政领导人早在挪威战役结束前就已经开始实施“黄色计划”,规定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对法国进行闪电攻击。攻击开始于5月1940日拂晓。起初,机场遭到密集突袭和空降。法西斯德军的主力突击从北面迂回到“马奇诺防线”,越过法国北部。坚定奉行防御战略的法军总司令,在没有建立纵深战略储备的情况下,大量部署在“马奇诺防线”。法西斯德国坦克兵在色当地区突破防守后,于5月20日抵达英吉利海峡。14年5月,荷兰武装部队投降。比军、英国远征军和一支法军在佛兰德斯平原被分割。5月28日,毕军投降。英军和一支法军被堵在敦刻尔克,丢弃所有重型军事技术装备后撤回英国。6月初,法西斯德军突破了法军在索姆河和艾纳河上仓促建立的防线。10年6月,法国政府放弃了巴黎。1940年6月22日,军事行动以签署法国投降书,即所谓的贡比涅停战协定(1940)而告终。

6月1940日,意大利加入对英法的战争。8月,意大利军队入侵英属索马里、肯尼亚和苏丹,9月中旬从利比亚入侵埃及,企图向苏伊士进军。希腊军队打破了意大利军队从阿尔巴尼亚进攻希腊的企图。1941 1-5月,英帝国军队将意大利军队赶出英属索马里、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意大利、索马里和厄立特里亚,意大利舰队在地中海损失惨重。1941年初,德军组建了一支“非洲军”,在隆美尔将军的指挥下向北非进发。德意联军3月31转攻,4月下半月到达利比亚埃及边境。

在欧战的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也进一步扩大。日军进攻中国大陆,开始占领华南,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北部。

1940 7月16日,希特勒下达了入侵英国的指令(海狮之战)。1940年8月,德国航空兵开始对英国城市进行密集突袭。

当德国入侵英国时,它的注意力已经转向东方。与入侵苏联的计划密切相关的是德、意、日三国侵略同盟的加强。在准备入侵苏联的过程中,法西斯德国入侵了巴尔干半岛、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希腊,并夺取了克里特岛。

法西斯德国在战争第一阶段的军事胜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手没有团结自己的力量,没有建立统一的军事领导体制。到战争第一阶段结束时,几乎所有的西欧和中欧国家都被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占领或成为附庸国,它们的经济和资源被用来准备入侵苏联的战争。

战争第二阶段(1941年6月22日至1942年6月22日,118年6月22日,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入侵苏联。22日和24日,丘吉尔和罗斯福分别代表英美政府发表声明,缔结协议,支持苏联反法西斯侵略的斗争。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场的苏德战场,从军事行动一开始就异常激烈。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德国人占领了大片俄罗斯领土。由于苏联在莫斯科附近的反攻和1941-1942之间的冬季总攻,法西斯“闪电战”计划彻底破产。

19411 2月7日,日本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珍珠港,挑起了对美战争。65438年2月8日,美、英等国对日宣战。65438+2月11,法西斯德国和意大利对美国宣战。

经过广泛的准备,法西斯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战役之一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在太平洋,日本夺取了制海权,占领了香港、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要塞、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重要岛屿。英美荷联合舰队受到重创,日本在太平洋战区的地位得到加强,使美英失去了在西太平洋的所有海空军基地。从1942上半年开始,美国在太平洋的势力开始增强,日本舰队在珊瑚海战役(5月7-8日)和中途岛战役(6月)中损失相当大,到1942年底转入太平洋防御。日本帝国主义者被迫放弃与苏联作战的计划。

战争第三阶段(1942 165438+10月19至1943 65438+2月31),1942 65438+10月65438。苏军夺取主动权后,在1942年冬和1943年春,对北高加索、顿巴斯、列宁格勒等战场区域的敌人进行了毁灭性突击,击退敌人500-1300公里,解放了战前4000多万人口的大片领土。击溃敌218师,击毁火炮约5000门,坦克7000辆,飞机65438+4000架。法西斯德国无力弥补这些重大损失。这些胜利从根本上摧毁了德国的军事实力,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战场的军事政治形势。从6月1941到2月1943,对德宣战的国家从15增加到36个。

从1942的秋天开始,英美之间的争斗更加积极。兵力更大的盟军战略航空兵调整为轰炸德国城市、工业目标和军事目标。在大西洋交通线对抗德国潜艇的效率也提高了。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统一指挥下,盟军最高统帅部在北非的军事行动中表现出相当的热情。7月1943,10,美英军(13师)登陆西西里岛,攻占该岛。9月初,他们派出登陆部队在亚平宁半岛登陆,但没有遭到意大利军队的大抵抗。英美军队在意大利的进攻,恰逢墨索里尼体系因意大利为首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法西斯斗争而出现严重危机。7月25日,墨索里尼政府被推翻。巴多格利奥元帅成为新政府的首脑,并于9月3日与美国和英国签署了停战协定。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在战争的第四阶段(1944 65438+10月1至1945年5月9日),美英两军在太平洋和亚洲发起进攻。在1944的夏秋两季,苏军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进攻战役。芬兰政府于1944年9月与苏联签订停战协定,退出法西斯集团,并于1945年3月4日向德国宣战。由于白俄罗斯战役(1944),白俄罗斯全境和立陶宛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7月下旬,苏联军队和波兰第一集团军解放了波兰。1944年,整个摩尔达维亚和罗马尼亚大部分地区获得解放。苏联军队进入保加利亚加速了该国正在酝酿的人民起义。9月9日,起义爆发,推翻法西斯帝制,成立祖国阵线政府,向德国宣战。8月29日,斯洛伐克爆发武装起义。与此同时,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苏联军队的参与下解放了贝尔格莱德。1944 10 10月,法西斯德军在巴拉顿湖的反攻被击退后,布达佩斯获得解放。苏联军队帮助了挪威人民,从法西斯德国侵略者手中解放了挪威东北部。

苏联最高统帅部总部于6月1945+10月12-6月14对维斯瓦河和东普鲁士发起进攻,粉碎了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之间的法西斯德军集团,解放了波兰大部分领土。风暴占领了哥尼斯堡,消灭了敌人的泽姆兰集团。4月上半月,东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的德军重群相继被歼灭,但泽和奥得河之间的波罗的海沿岸却获得解放。为了协调反法西斯德国的行动,解决战后欧洲安排的问题,2月4日在雅尔塔召开了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11。4月初,盟军在鲁尔包围了大约20个师的法西斯德军。西线的德国人实际上停止了抵抗。4月下半月至5月初,盟军到达易北河,占领爱尔福特和纽伦堡,进入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西部。英国军队到达了施韦林、吕贝克和汉堡。5月2日,在意大利的德军c集团军群投降。4月16日,苏军三支部队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异常紧张的柏林战役,德军柏林集团就在这场战役中。

被恐慌所包围。

柏林被征服后,西线出现了大规模投降。希特勒自杀后(4月30日),东拼西凑的邓尼茨政府在不停止与苏联作战的情况下,与美国和英国达成了部分投降协议。5月8日午夜,以凯特尔元帅为首的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苏联占领的柏林郊区卡尔霍斯特签署法西斯德军无条件投降书。受苏联政府委托,苏联元帅朱可夫与美、英、法三国代表一起接受无条件投降。

在战争的第五阶段(1945年5月9日至9月2日),在1944和1945期间,盟军武装力量在太平洋战区实施了海军战役和登陆战役,以粉碎日本舰队和日本解放军占领的岛屿。1945年5月,发动战争的侵略国中,只有日本还在继续战斗。8月9日,苏联武装力量开始对集结在满洲的日本关东军采取军事行动。10年8月,蒙古人民参加对日作战。关东军在短时间内被彻底击溃。中国东北、朝鲜、南萨哈林岛(南萨哈林岛)、千岛群岛全部解放。中国* * *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各战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美国于8月6日和9日向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书签字仪式举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由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发动的。他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争夺殖民地,而且是为了建立自己的世界霸权,奴役全世界的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所有国家免遭法西斯奴役和世界文明的毁灭。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国际法西斯势力的崩溃从根本上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布,决定了整个战后世界的发展。许多民族和国家赢得了独立和解放。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的人民在* * *生产党和工人党的领导下,推翻了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完成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伟大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最大事件。

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武装斗争,二战具有军事行动规模巨大、军事生产空前发展、人员和物资损失惨重的特点。总战历时2194天(6年);军事行动遍及欧洲、亚洲和非洲以及大西洋、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

义务兵人数达到1.1亿。战争年代,仅反希特勒国家就生产了58.8万架飞机,23.6万辆坦克,654.38+0.47万门大炮。

德国生产大约109000架飞机,46000辆坦克,超过435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以及其他武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战争。仅在欧洲,战争破坏造成的物质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就达2600亿美元(按价值1938计算);每个交战国的直接军费开支占其国民总收入的60-70%。军队死亡16.9万余人,居民死亡3430万人,合计死亡512万余人,仅苏联就达2000多万人。这是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破坏。

雷达和其他无线电电子设备,火箭,第一架喷气式飞机,巡航导弹和弹道火箭在二战中首次使用,核武器和雷达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使用。空军、国土防空部队、潜水舰队、空降兵、工程兵、技术兵的作用增强。这些对战后国家的军事思想、战争思维和军队建设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