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放鞭炮的习俗始于哪个朝代?

春节燃放鞭炮的习俗始于汉代,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古书上说“鞭炮声如浪如雷,遍朝野,彻夜不绝。”

古人放鞭炮是为了驱除瘟疫和瘟疫。据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在除夕夜出来害人,但它怕噪音,怕红,怕火。春节放鞭炮的目的是为了驱走邪灵,赶走年。

古代鞭炮都是用真竹流行的,是名副其实的“燃竹炸”。在云南的少数民族中,还有一种用整根大竹子做成的“高盛”,里面装满了火药,有几十尺长,几十斤重。如果在架子上点燃,它可以飞几十英尺高。

到了宋代,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火药之后,就出现了“用纸把火药包起来烧”的“火”和“爆”,成为了今天火箭的雏形。有些鞭炮还做成水果或人物的形象,成为玩具,燃放起来非常有趣。“除了鞭炮声,春风温暖屠苏,千家万户总以新桃换旧桃。”王安石的诗《一月天》也流传至今。

后来,鞭炮发展成了能喷射火花的“花炮”、“花管”、“花盆”,更是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这在明代的《帝都风光略》和《陶安梦》中都有记载。目前鞭炮分为鞭炮、礼花、鲜花、烟花四大类。还有“马雷子(鞭)”、“钻天(流星)”、“踢两脚(天地响)”、“太平花”、“地鼠”、“一条龙”等无数图案。

响亮的鞭炮声和鲜红的春联唤醒了春天。虽然此时的北国依然冰雪封冻,但人们却能从晶莹的雪花中看到麦田的辉煌,从腊梅的芬芳中闻到桃李的芬芳,时间序列转向阳春,万里干坤生机盎然。爆炸声几度响起,“除旧岁之琐碎,来年之热气腾腾”(《百宜居》胡天录),人们正怀着喜悦、乐观、自信的心情迎接新年的到来。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人们正准备用双手播种,创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