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寺的历史

同安区大同镇碧月村梅山西麓。相传创建于隋唐之间,具体日期不详。梅山,古称同山,与大伦山在溪中而立,是同安的屏障。由于历史久远,寺庙宇多吉被毁,系统规模不清。到了宋代,据说还有两个大殿,有雕庙,有雕墙。朱为县主簿时,曾试图在殿左侧讲学,并在殿后岩壁上用楷书题写“通山”二字,至今仍存。明代嘉靖至隆庆间(1522—1572),刘存业(号京斋),浙江副使兼刘存德之弟广东海道及各市航运商,主持重建,拓宽旧址,多建寺院,捐山园为寺产;村民陈一莲又主张实践。

清朝顺治年间(1644-161),前明举人刘麟被任命为齐的继承人,所以自己写的。后来逐渐失修。乾隆年间(1736-1795),同安县李芬、明心、邹先后捐资,李友、陈宪、刘、山寺方丈林世扬集资重修,并在其左侧修建了寺和几间小房子,供文人墨客书写。光绪十年(1884)和三十年由士绅吴、许宗朝、林道东和富商吴定美发起。两次重修,三十三年建围栏。宣彤元年(1909)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军阀混战,梅山寺、斋藤优子寺、梅婷等建筑相继倒塌,只剩下大雄宝殿。1949后,因巴固主持朝西,寺院荒废。不久后,莲花水仙受聘继续任职,香火再起。

1953年,菜姑郑心清、宗敏来住,寺务蒸蒸日上。1964年破除迷信,驱逐住在寺庙的僧人。“文革”期间,大雄宝殿再次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居士吴、、积极奔走,邀请美姑留居,先建寺,利用寺开展佛事活动。1980年,菜姑郑心清回到梅山寺。1984年,吴和集资修缮大雄宝殿,塑造佛像,修缮殿、卧室、厨房,香火渐盛。1987年,钱坫的佛寺得以修复。1988年,斋藤优子庙重建。同年,梅山寺被列为同安县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92,水泥路修到前堂堤。1993年,修建祠堂,修建放生池。后来,海慧塔、莲花池、崖佛洞相继建成。

在寺庙的右下侧,由于采石形成了一个牛藏峡谷,周围悬崖峭壁上挂着岩石,底部岩石交错,不仅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而且成为危及游客交流的危险之地。1995期间梅山重建时,深谷被变成了一个水池,四周有石桥和石栅栏。石窟中的几十尊佛像雕刻在前面的悬崖上,许多铭文雕刻在佛像石窟周围的石壁上。在悬崖峭壁上建石窟,造佛像,是闽南岩寺的唯一。化洞为危崖是佛教文化的瑰宝,应该是因地制宜重建佛寺的一大发明。

265438+20世纪初,同安区人民政府将梅山列为重点旅游开发项目,梅山寺和梅山风景区建设规划得到批准实施。现任方丈是慈铭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