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历史是怎样的?

盐起源于中国。“盐”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在容器中煮沸的盐水”。《说文》中记载,生的叫卤,熟的叫盐。传说黄帝时代有个叫苏莎的军阀,用海水煮卤水,煎成蓝、黄、白、黑、紫五色盐。大约在神农(炎帝)和黄帝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制盐了。中国古代的盐是用海水煮的。20世纪50年代,福建出土文物,包括炒盐器具,证明古人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3000年)就已经学会煮海盐。根据以上资料和物证,在中国,盐的起源远在5000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家苏莎是海水制盐、火烤的鼻祖,后人尊称他为“盐宗”。宋代以前,在河东解州安义县东南十里处建有一座供奉“延宗”的庙。清同治年间,运盐使者乔松年在台州建“盐庙”。殿内供奉着煮海取盐的苏莎,商周时期运卤的管仲,春秋时期在齐国实行“盐政官营”的管仲,被放在陪祭的位置上。

中国也是盐井的发源地。《蜀王传》:“宣帝节时(公元前69年-公元前66年),打盐井数十口。”自汉代以来,盐池也被用来提取盐。王迅《罗杜甫》:“东有盐池,清净清新,自然而不硬煮。”刘真《陆杜赋》:“又有盐池,炸于阳春,火喷沫。盐自给,不损,不勤。”

早期盐是直接装炉架,用铁锅煮的。这种原始的盐煮费时费力,产量低,盐价高。于是,从盐的诞生开始,皇室就制定了盐法。在周朝,负责盐政的官员被称为“盐人”。《李周田严观人》记述掌管盐政,管理各种盐务。祭祀要用苦盐、散盐,待客要用异形盐,王膳要用盐。汉武帝制定盐法,实行官盐专卖,禁止私产。据史书记载,当时谁要是敢私自制盐,就要被处以割掉左脚趾的惩罚。在晋朝,私自煮盐的人被判四年徒刑,官员被判两年徒刑。《盐法》确立后,公民吃盐有了规定。《管子》:“凡盐之量,一月,夫不足五升,妇不足三升,婴不足两升。”

古代有很多种盐,有绛雪、桃花、蓝、紫、白。从来源上可分为:海盐由海卤炒成,井盐由井卤炒成,碱盐由刮碱土炒成,池盐由池卤晒干,崖盐生于土崖之间。海盐、井盐、碱盐来自人,池盐、崖盐来自天。《明史》记载:“解州盐以风水成,宁夏盐刮地,淮浙盐煮,川滇盐泵井,闽粤盐卤,淮南盐炒,淮北盐晒,山东盐炒晒,规模较大。”南朝陶弘景《名医录》记载:东海盐、北海盐、南海盐、河东盐池、梁毅盐井、西羌山盐、胡中书盐,颜色各异,河东盐胜。

秦汉时期,河东郡位于山西运城、临汾境内。因为黄河流经山西省西南部,但山西在黄河以东,所以这个地方在古代叫河东。古人从河东盐池引水到附近的耕地。每当盛夏刮起强烈的南风,耕地上就日夜开满了盐花。当地人把这叫做“种盐”,盐的质量非常好。鲁《春秋本味篇》:“和之美,是杨浦之姜,艳丽之桂,驼之菌,鲤(zhān)鲎(wěi),夏之盐,戮之露,其色为玉,长泽之卵。”也就是说,最好的调料是四川洋浦的生姜,湖南桂阳摇曳山的桂花,广西岳的竹笋,鲟鱼肉做的酱,山西河东盐,扎节山的花蜜,西方大泽的鱼子酱。

春秋战国时期,有了盐,国家就富裕了。《汉书》:“吴将东海之水煮为盐以发家致富,国以俭用。”齐国管仲也设盐官煮盐,以渔盐兴国。中国第一个盐商是春秋时期死去的鲁人,古语“陶铸死而富”指的就是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因为认为越王不能幸福地在一起,就放弃了自己的官职,去了山东定陶县,被称为“陶朱公”。“19年,我赚了三千块钱,我的后人管理着无数的利益,所以我达到了一个巨大的数额。”伊盾在春秋时期去了伊国。边国汉属河东郡,现在属山西。伊敦在伊国经营河东盐十年,也成了非常有钱的人。

古代盐商一般都有垄断特权,所以十个盐商有九个发了财。明清时期,江南扬州地区盐商的奢靡达到了顶峰。据《大清钞》记载:“欲一次花万元者,令门客以金买金箔,抬至镇江金山寺塔,举至风中,顷刻散去,沿草树不可复得。还有人买苏州盖碗三千尺,倒在水里,水路冷。”有人喜欢漂亮,从门卫到女厨师,都选二十八个美女。而有些人则喜欢丑,不惜毁容雇奴,用酱盖着,暴晒。

烹饪和调味都离不开盐。但古人认为“喜盐之人,皮肤必有黑血病,多食则肺凝变色。”《调定集》说:“盐入菜,须用水澄清,以除泥足。既没有盐,也没有渣滓。”做菜时,你应该先注意所有的配料,最后才是盐。“盐放得太早,东西就烂不了。”

在中国,古人用盐和梅调味,所以《尚书》说:“做个汤,只能用盐和梅。”五味中,盐是第一位的,所以盐也被列为调味品中的第一位。现在中国人沿海用海盐,西北用池盐,西南用井盐。海盐中,以淮盐为佳;池盐中,河东盐居首位;井盐中自贡盐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