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高中表对历史的解读是针对高考还是针对国考?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考试将成为历史高考的序章。海南省从2007年开始将HKCEE 10%的成绩纳入高考成绩,其中高中历史考试尤为重要。如何根据新时期考试形式的要求达到更好的复习教学效果,是每一位高二历史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的经验,就此问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请同仁指教。

第一,转变意识,正视考试。

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中学的历史教育一直不被重视。在新课改之前,高中历史考试只是作为高中毕业考试而存在,而且是自主命题,随意阅卷,所以学生、家长甚至老师、学校都不太重视。新课改后,我省将把考试成绩的10%纳入高考成绩。所以高中历史考试会成为历史高考的前章。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我们转变意识,正视考试。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中学生,虽然是一个逐渐走向成熟的群体,但在学习和生活中仍然需要正确的引导。在新课改之前,由于高中历史考试的地位并不重要,很多学校和老师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一般的常规考试,导致学生对考试的冷漠和历史学习的惰性。新课改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促进和指导学生学习。因此,教师必须在学校的支持下组织学生进行考试总动员,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讲解考试的重要性和新课改后应注意的事项,以引起学生对历史考试复习的重视,引导他们把高中历史考试当作高考的一次演练。从2006-2008年国考分析来看,选择题比较简单,比较基础。但由于材料题和论述题的综合性和灵活性越来越强,学生如果不系统深入地学习教材内容,是不可能完整回答材料题和论述题的。可以看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考试对学生的要求提高了,这就进一步决定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必须转变意识,正视考试,才能取得好的考试成绩。学校和老师的思想意识改变了,学生的意识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只有正视高中历史考试,才能真正改变对高中历史的态度,进而认真备考,为一年后的高考赢得来之不易的十分。

第二,合理安排,轻松备考

中考历史考试的范围是高中历史必修三本的内容: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范围广,知识点多,时间紧。因此,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的做法是,在完成高一至高二第一学期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后,利用高二第二学期备考。这样一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备考复习时间,另一方面也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备考复习的氛围,会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紧迫感,会积极参与到考试的复习中来。

国考的复习教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根据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训院编写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基础评价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评价指导意见》)完成基础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过程中,辅以讲解统一的配套习题,尤其注重材料题和论述题的练习和分析。这个阶段的复习特点是“详细”,重点是基础知识和考试要求的记忆理解部分。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详细通读,课本从大字到小字,从地图到插图,从史实到史学理论都要通读,不留空白,因为只有量的积累才能提高知识水平。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特别是要求学生在“熟悉”上下功夫;画一个框,稍微圈一下,抓住重点,分清层次;做笔记,列出线索等。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磨”和“吃”课本。每个模块复习完后,在全年级进行本模块的模拟考试,以加强学生对本模块基础知识的掌握,趁热打铁。第二阶段的复习主题是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归纳分析和热点问题的分析总结。历史的知识体系可以分为竖线和横线。竖线是按历史时间顺序发展的历史,横线是分类的主题历史。高中历史主要是按照专题历史来编排的,但三个模块之间有内在联系,需要对三个必修模块进行综合、总结和分析。而且历史考试的大题,主要是材料题和论述题,往往是在特殊线索中发现的,比如07年和08年的考题,材料题都是关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所以特殊的历史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连贯的题目复习对学生理清思路、划分范围有很大的帮助,对材料题、论述题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复习专题时,一定要思路清晰,理清线索,分清每个阶段或整体的特点。另外,也要关注热点问题。从高中历史考试的题目来看,每年都会调查热点问题。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海南建特区20年,这些都在2008年高中历史考试的题目中有所体现。所以,在这个阶段,我也帮同学们整理分析今年的热点问题。第三阶段,进行三个必修模块的综合模拟测试,进行“战场”训练,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考试的能力。同时,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梳理线索的基础上,用一两天的时间对三本书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知识体系的记忆,有效提高成绩。经过三个阶段的复习巩固,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抓住了重点和难点,这样才能参加考试,取得更好的成绩。

第三,讲求效率,事半功倍

对于高二理科生来说,历史考试的任务很重,压力很大,因为要应对政治、地理等科目的考试。学生平时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有限,首先要引导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合理安排各科复习时间,注重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好复习计划?我给同学们讲了三个阶段复习的大致时间安排和每个阶段的重点,让同学们心中有数,复习不慌,让每个阶段的重点落实到位,让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有效提高。相反,如果学生不了解复习的大致进度,就会产生急于求成的心理,会忙着抓西,瞎抓,在这本书的基础知识和复习重点没有到位的情况下,就会手忙脚乱。如果学生知道了大致的复习进度,就应该认真复习应该复习的地方,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复习,复习效果就会好很多,从而提高复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所以,帮助学生制定一个好的复习计划,显然对复习效果是有帮助的。

其次,老师一定要把重点放在提高上课40分钟的效率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重视这40分钟的上课时间。要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就要把复习课讲得生动易懂,让学生记住课堂上的知识点,并加以落实。为了使复习内容生动形象,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手段,对所要复习的知识要点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到位,理解深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符号(或不同颜色的笔)标出课本上的知识点并记住。对于《考核目标》中要求理解和运用的知识点,教师必须下大力气在课堂上以材料题或讨论题的形式进行复习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审题和思考能力。比如“论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位置写下“生产力”、“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要点,并结合相关材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复习教学可以让学生提高。同时,为了巩固知识,每节课安排5-6分钟提问时间。所以提高上课40分钟的效率,事半功倍,是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

第四,交给法律,提高自己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在解题时“举一反三”,这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我在各方面不断加强对学生解题的指导,让学生学到有用的东西。

首先,在每一次复习课上,我都不断穿插解题方法的指导,尤其是材料题和作文题的解题方法。对于材料问题的解决,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这个方法——材料分析四步走:阅读——提炼——联系——写作。第一步是阅读。阅读是考试过程的开始。阅读时要先看问题再看材料,做到带着问题看材料,克服阅读的盲目性,减少阅读占用的时间。材料是材料分析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可分为史料、文物、诗词、图表四类。材料的内容一般包括标题、正文、注释、出处等。阅读材料时,一定要逐字阅读,不能忽略标题、笔记、出处等你认为“不重要”的材料。第二步是提炼。提炼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从测试的角度来说,它是回答问题的材料。根据问题的要求,通过对材料的识别、筛选和整理,剔除那些无效和虚假的信息,提取有效信息。有效信息一般包括材料中涉及的事件,即事件发生的时间(世纪、年份、朝代等。);它出现的空间(大陆、国家、地区、城市等)。);此事件中包含的观点、揭示的规律等。;所涉及的人物,即材料中隐含的生平、事迹、对人类的贡献以及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第三步,接触。联系就是把材料和所学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全面回答问题。第四步,写下来。写作就是以书面表达的形式回答问题。要求答案要来源于历史,即结论要来源于对材料的挖掘和升华,但不能照搬材料,用史实堆砌或抛开材料随意发挥,而要规范,概括精确,解释简明,论述合理,层次分明。材料分析问题的四步解法便于学生在解题中操作。但这四个步骤在解题过程中不应该分开进行,尤其是阅读、提炼、接触三个步骤应该同时进行。

对于问答的答案,我给同学们总结了一下这个方法——问答分析三步走:认真审题,略述提纲,阅读分题。试以下面的题目为例来说明。“如果你是一名导游,陪同一个外国旅游团去安徽凤阳农村旅游,外国朋友会让你介绍1953-1956,1958-1964,1966-1967,65447。(要求:字数约150字,14分)第一步,认真审题。审题,明确题目的意思。其实每个问题都隐含着答题的启示点,所以首先要仔细审题。在这个问题中,启示点是:1,安徽凤阳农村,2,1953-1956,1958-1964,1978。凤阳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注明时间。第一个启示点暗示学生的题目将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而第二个启示点暗示学生的题目不仅仅考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旨在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经济发展。如果学生不对这些启示点进行全面的分析,就很难审题清楚,弄清题意,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第二步,勾勒。这一步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这个问题的答案由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包含几个层次的内容。以上问题答案的结构应该是:(1)大变化(包括四个层次:1953-1956,1958-1964,1966-1967,65438)。(2)1978以来的变动原因。可见,一个简短的提纲不仅让你的答案清晰,也为各个部分、各个层次的答案做出了清晰具体的定位。这一步,最难的题已经变得和填空题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第三步,也就是看分题。即回答者必须结合问题的得分来做出回答。具体做法是将问题的总分尽可能合理地分配到答案的各个部分和各个层次。比如上面这道题总分14,答案是四变一理五部分,那么合理的分数应该是每部分2-3分。有了“按分答题”的意识,我们更容易得到以下答案:(1)变化:1956年,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根本变化,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3分);1958-1964、人民公社运动达到高潮,各地纷纷建立人民公社,经济困难严重(3分);1966-1976,十年文革期间,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分);1978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农村经济繁荣起来(3分)。(二)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和政府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其次,利用每次考试后评卷的机会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要以考试中的主要错误类型为指导,有针对性。

再次,我们老师不能放弃历史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因为提高成绩就是提高考试通过率。所以要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工作,改造他们,想尽办法帮他们发迹,动他们的感情,教他们法,促他们恒心。新的考试形式使得一些贫困学生更难通过考试。很明显,差生对课本不熟悉,综合概括能力和写作组织能力相对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复习教学阶段引导差生记忆、分析总结、文字表达甚至阅读历史教材,并在复习实践中运用。在复习的最后阶段,老师还必须告诉差生重点知识和一些重要的问答。

五、强化训练,“战场”训练

备考高中历史要加强训练。鉴于新课改后近几年历史试题的特点和考试的方向,应充分利用“评价目标”中的训练题,特别是材料和论述的题型,它们是根据新的考试形式的要求设计的,针对性很强,应认真贯彻执行。另外,老师也可以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老师要做好批改和反馈分析。最后,按照HKCEE标准的三个必修模块安排几次综合模拟考试,进行战场训练,提高学生适应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考试的能力,并注重考后讲解。这也是一种强化训练,不仅让学生再次掌握知识要点,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考试成为历史高考的前奏,被称为“小高考”,显示出其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正视和重视高中历史考试,引导学生认真复习考试,帮助学生勇敢攀登高考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