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哥窟的历史演变

苏里耶·波莫二世

公元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将吴哥定为首都。苏利耶跋摩二世信仰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祭司迪瓦拉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家寺庙,献给毗湿奴,命名为“毗湿奴寺”。

宋代赵在《诸蕃志》中记载,当时的都城名为“吕”。洛科来自梵文nagara,首都。

16世纪,这座寺庙被称为“吴哥窟”;“吴哥”来自那加拉,窟是高棉语中的“寺庙”,“吴哥窟”是“寺庙之都”。元稹二年(1296),程远总铁摩尔派周大官到真腊。使团从温州开阳走海路,过丹阳(今洞里萨湖),经七洲洋(西沙群岛外)、占城、镇埔、茶南、半路村、佛村(菩萨府),在吴哥窟登陆。周大官和他的使团在吴哥驻扎了一年。回国后,周大官写了一篇关于镇赉风俗的报告,《镇赉实录》。《真蜡录》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并说国王死后有塔陪葬,可见吴哥窟是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利耶跋摩二世的坟墓,根据三个理由:

1.与吴哥窟其他寺庙大多朝东、迎日出不同,吴哥窟的正门朝西、迎夕阳。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埋葬习俗都是朝西的,而供奉祭品的庙宇则是朝东的。

2.画廊浮雕按逆时针方向排列,这是墓地里印度教葬礼游览的方向。

3.吴哥窟画廊里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长得很像毗湿奴,暗示他将来会升天,成为毗湿奴在毗湿奴寺的常驻者。

中国历史记录

据南宋泉州船政司赵于1225所撰《诸蕃志》记载,“镇腊...其地约七千里,国都陆俄,官民得知,竹大院作屋,维多利亚女王刻石为室。有胜过青石荷塘,横跨金桥约三十尺。这座寺庙宏伟而奢华。“Lokor来自梵文nagara,后音成“吴哥”,意为首都。

元稹二年(1296),程远皇帝铁谟派周大官到镇腊。2月20日,1296,团从温州开阳走海,顺着东北信风,经过七洲洋(西沙群岛海域),3月15日抵达占城,前后26天;从占城逆风而行,经镇埔、茶南、半路村、佛村(菩萨府),过丹阳(今洞里萨湖),历时四个多月,于七月登陆吴哥窟码头(“甘榜”)。周大官和他的使团在吴哥驻扎了一年。回国后,周大官写了一篇关于镇赉风俗的报告,《镇赉实录》。《真蜡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鲁班墓在南门一里外,周围有数百间石屋。他还说,国王死后有塔陪葬,可见吴哥窟庙是皇陵。

元朝航海家王大元于1330 -1339年间游览吴哥窟。他将吴哥窟称为“桑香佛寺”,这表明吴哥窟在14世纪中叶已改为佛寺。王大元还报道吴哥窟“裹金石桥四十余尺”,十分华丽,有“富贵真蜡”之语。

永乐元年(1403),明成祖派尹守到镇拉。毛寅从广州出发,经海路过占城,过淡水湖(今洞里萨湖)、菩萨洲,经吴哥窟到达真腊。回国后,尹寿把首都的山川、河流、地理和吴哥看到的东西都画了下来,这让明成祖很开心。

放弃吴哥窟

1431年,

暹罗灭了真腊都城吴哥窟,真腊迁都金边。第二年,吴哥窟被高棉人遗弃,森林逐渐覆盖了无人居住的吴哥窟。

后来,一些高棉猎人去森林打猎,偶然发现了这座宏伟的寺庙。一些当地的佛教徒也在寺庙旁边建造了小屋,在寺庙里进行朝拜,但吴哥的遗迹大多不为世人所知。

16世纪,这座寺庙被称为“吴哥窟”;“吴哥”来自那加拉(首都),窟是高棉语中的“寺庙”,“吴哥窟”是“首都寺庙”。

被发现

1586年,方济各会修士和旅行家安东尼奥·达·马格达莱纳游览了吴哥,并向葡萄牙历史学家迪奥戈·多库托报告了他游览吴哥的经历:“这座城市是正方形的,四周有护城河...建筑独一无二,无与伦比,无法形容。”然而,达·马格达莱纳的报告却被世人视为荒诞不经的故事,一笑置之。

1857年,驻马德望的法国传教士查尔斯·埃米尔·布维福神父写了一篇《志纳、安南、柬埔寨游记》,1848+0856,报道了吴哥的情况,但没有引起注意。

1861年1月,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浩(henri mouhot)在寻找热带动物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原始森林中宏伟壮观、令人惊叹的古代寺庙遗迹,并写成了《暹罗、柬埔寨、老挝王国游记》一书,受到了极大的炒作。他说,“这里的庙宇之宏伟,远胜于古希腊罗马留给我们的一切,他走出密集的吴哥寺,瞬间回到人间。

法国摄影师Emile Chisar是世界上第一个拍摄吴哥窟的摄影师。他在1866发布的吴哥窟照片,让人们见证了吴哥窟的雄伟风貌。

修复工程

1907年,暹罗将暹粒省和马德望省归还柬埔寨。

从1908开始,法国远东研究所开始对大量吴哥窟进行长达数十年的细致修复工程。吴哥窟190米宽的护城河,像一道屏障,挡住了森林的围攻,所以吴哥窟是比其他吴哥古迹保存最完整的。但杂木还在生长,一些树根深深地扎进一些建筑的红土砖缝隙中,逐渐扩大缝隙,最后把红土砖推倒,导致建筑倒塌。修复工程包括几个方面:清除杂草、树木、积土和白蚁,稳固地基和支撑摇摇欲坠的建筑,然后将考古学家在雅典、希腊、印度尼西亚和爪哇古遗址重建中发展的分析重建技术应用于吴哥的重建。清理吴哥窟工程完成于1911。

20世纪30年代,吴哥窟通过解析重建得以恢复。分析重建法要求必须利用遗址的原始材料,按照原始的古代建造方法来恢复遗址,只有原始材料没有了,才能恰当地使用替代品。这项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柬埔寨的政治动荡而暂停,并在20世纪60年代恢复。

吴哥窟寺庙在14世纪中叶成为大乘佛教寺庙,因为大乘佛教在13世纪被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奉为国教。15世纪初暹罗入侵吴哥后,由于暹罗人信奉小乘佛教,吴哥寺成为上座佛教寺院。此后,吴哥窟寺为上座小乘佛教寺院,延续至今。

O Segredo

吴哥窟是由一个叫吉格梅(现在叫高棉)的东南亚民族修建的,大概始于公元802年,当时阔耶坡莫二世建立了一个辉煌的高棉帝国,繁荣了600年。

12世纪,吴哥建筑达到艺术高潮。当时,吴哥窟寺庙的所有墙壁上都雕刻着精美的浮雕,每个平台周围都有一条面向四面八方的长廊,连接着寺庙、金字塔和楼梯。甚至长廊的墙上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话和故事的浮雕。吴哥窟寺庙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寺外还有一条近10米宽的堤路。穿过寺庙的大门,巨大雄伟的娜迦蛇雕像竖立在堤路两旁。

一般来说,世界上所有的寺庙都是朝东朝西的,但吴哥寺的大门却是朝西的,这让后来研究古高棉的考古学家感到困惑。此后,吴哥国王们的建城工作代代相传。

吴哥文明的建筑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但在15世纪早期,人们突然走向了城市。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吴哥窟变成了阿林莽和杂草丛生的荒地,只有一座曾经辉煌的古城隐藏在其中。直到公元19世纪穆敖发现此遗迹,连柬埔寨当地居民都对此一无所知。

按理说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应该有它的延续性,而吴哥是一个曾经繁荣了600年的王朝,但它的文化却突然止步,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据调查,曾经有一百多万人生活在吴哥地区。这个国家和这些人去了哪里?这真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但专家推测,最有可能是因为外敌入侵,但外敌入侵了。这可能会导致改朝换代,但不可能让一个民族的人全部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