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

1.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在1883中,革命导师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指出:‘正如达尔文发现了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也就是一个一直被葱郁繁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的简单事实:人必须先有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和体育。所以,直接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都是以构成为基础的,人们对国家制度、法律、艺术乃至宗教观念的看法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也必须从这个基础上进行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反其道而行之。

(选3-574,着重号另加)也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用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状况来解释一切历史事件和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教。

2.马克思为什么能发现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最亲密的朋友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认为,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第一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从而“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一条全面发展的道路。

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在社会有机体的内部结构揭示出来之后才被发现的。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从人类个体的角度,还是从人类系统的角度,总是从现象开始的。

从制度与个人的关系来看,个人总是建立在前人所取得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并受到前人或同时代人思想材料的影响。马克思对社会有机体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是如此。

一方面,他把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自己理解社会历史的起点;另一方面,他受到了当时统治欧洲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哲学的极大影响。马克思在开始学术生涯时,首先涉猎的是黑格尔哲学。

3.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有哪些规律?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任何历史发展的偶然性都要以这个历史规律为基础。当然,这个规律不能和自然科学中的规律相提并论,但在一定条件下仍然表现出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规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推动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后两者对前两者的作用相反。“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与曾经活跃于其中的现有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术语)发生冲突。于是这些关系就从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这时候,社会革命的时代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所有庞大的上层建筑都或快或慢地发生了变化。”

二是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的更替。马克思认为,“总的来说,亚洲、古代、封建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变的几个时代。”虽然马克思的著作中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支持历史的多元进化观,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成五种社会形态更替的固定模式,即原始* * *资本主义、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 * *资本主义。

4.马列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什么是正确的?马列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

《资本论》(卡尔·马克思著作)《资本论》的作者是卡尔·马克思,译者是* * *中央编译马克思著作局。第一版于9月1867日在德国汉堡出版。全称《资本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部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

2.内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在这本书里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中国经济界对马克思这句话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有的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理解为劳动方法,有的理解为生产用什么工具,等等。

原因是“生产方式”这个词是一个多义词。当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它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有基于该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才能得到恰当的解释。

资本是关于资本的,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没有资本,没有资本就没有剩余价值。因此,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或者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

纵观《资本论》四卷,第一卷侧重于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侧重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侧重于剩余价值的分配,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

因此,序言中所说的“资本主义模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相结合的模式,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指的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从属于广义生产关系的狭义生产关系。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当作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首先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与资产阶级经济学是根本对立的。《资本论》以英国为主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说:“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的地方是英国。所以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以英国为例。”

这是因为英国是资本主义较早、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局限于英国,也适用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版序言的第5-9段说明了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指出,对于德国,“这正是阁下所说的。”

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政治上封建贵族依然占主导地位,经济上农奴制依然存在。所以,在德国,不仅有“现代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还有“旧的过时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伴的过时的社会政治关系依然挥之不去”,不仅有“活着的”或资本主义的剥削,也有“死去的”或封建制度的剥削。

“死人抓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不仅要遭受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痛苦,还要遭受资本主义生产不发展的痛苦。”

[12]虽然德国和英国存在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也必然会发挥作用。“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不太发达的国家展示的,只是后者的未来。”与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改革进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蔓延到欧洲大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场革命是以暴动的形式,还是以流血较少的和平方式,取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和力量。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没有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从来没有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因此,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绝对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对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刻见解,但他是把生产力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而且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列宁在谈《资本论》时,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作“骨头”,把适合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作“血”和“肉”。

为了使骨骼有血有肉,我们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本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对象和研究对象。《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

揭示了这些规律,也就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