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起源于何时,有着怎样的辉煌历史?

京剧起源于清朝。

京剧,曾被称为评剧,是中国五大戏剧之一,以西皮和黄儿为主要口音,并伴有胡琴和锣鼓。它被认为是中国的国粹和中国戏曲的“头把交椅”。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清、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班相继入京。他们与湖北的艺人合作,接受了昆曲、秦腔的一些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吸收了一些当地的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京剧形成后,开始在清廷迅速发展,直至民国时期获得空前繁荣。

京剧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介绍和传播中国传统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媒介。以北京为中心分布在中国各地。2010,165438+10月,16,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发展历史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来自中国南方的三清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四个徽剧班相继来京。第一个进京的徽班是三清班,主要唱黄儿调。因其曲调丰富,曲目繁多,逐渐压过了当时盛行于北京的秦腔。许多秦腔演员转入徽剧班,形成了徽剧和秦腔的融合。随后,另外三个徽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也来到了北京,导致曾经流行多年的昆曲逐渐衰落,更多的昆曲演员转到了徽班。京剧

清朝道光年间(1828年左右),湖北戏子进京,带来了汉调(楚调、西皮调)。许多汉调艺人加入徽班,与徽班同台演出,形成了西皮与黄儿的合流,形成了所谓的“皮黄戏”。此时,在首都形成的皮黄剧种,受北京语音和口音的影响,具有“京腔”的特点。

后来,因为他们经常在上海演出,上海人称这种具有北京特色的皮黄戏剧为“京剧”,也叫“京剧”。后来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北京改名北平,京剧改名评剧。由于评剧发展迅速,其艺术水平在中国戏曲中名列前茅,后来在中国流行开来。现代学者齐如山甚至认为评剧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精华,因此评剧也被称为“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