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的政治书目中选一本读书,写一篇读书笔记,作业1500字。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西方世界第一部系统论述政治原则和现实问题的著作,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地位。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教育。教育作为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纽带,被认为是培养公民、实现和保障善治的基本途径。

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起,通过讨论教育与政治制度、公民职业和伦理道德的关系,把教育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认识也成为西方重视教育的重要来源之一。

可见,在古希腊,政治、教育、道德被认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 * *一起构成了整个城邦乃至* * *同样生活方式的基础,共同致力于追求理想社会和人的发展。

政治有八卷。第一卷和第二卷从家国的形成和前人对理想城邦的论述入手,在思想上形成一个“登高”的缓坡。

第三卷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作为政治基础的公民的自然本性,从而奠定了其政治哲学的基础,达到了第一个思想高峰。随后,论述具体政权的第四至第六卷,成为第一次思想高峰后的“高原地区”。

第七卷从一开始就进入第二个思想高峰,讨论作为个体的生活方式和道德伦理问题,即个人幸福,并将其与理想城邦,即城邦幸福紧密联系起来。

第七卷至第八卷的后半部分是继第二次思想高峰之后的又一个“高原地区”,论述了实现个人与城邦同一目标的途径,即公民灵魂的教育和政治美德的培养。

在讨论了体育和音乐教育之后,这本书的讨论戛然而止,但其内在逻辑却引出了伦理学的主题,进而引出了《尼各马科伦理学》这本书。最后,尼各马科伦理学还将德性的讨论引向政体和立法,从而与政治学形成了首尾相连的结构。

这也是整体视野的体现。“这意味着没有灵魂和美德的学习的‘政治学习’只是一种不完全的学习。同理,一个对公民灵魂美德的塑造漠不关心的政治制度,可能只是一种不完整的政治制度。政治技能的工作是教育灵魂。"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辉煌的希腊城邦由于相互征服、内部党派斗争和统治者自身的腐败而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北方对马其顿的军事入侵也告一段落,虽然城市作为一种形式和表现形式已经没有了。

但作为人类历史上辉煌时代的精神,它的确是后世的思想源头和制度蓝图,而作为这种精神的载体和人类理性成果的代表之一,它就是亚里士多德写于希腊末年的《政治学》,它对后世的影响无需赘述,因为当今的政治主流价值观大多来自于此。

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的著名学者,同时也作为一个生活在城邦的公民,受到实际生活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书中主要表达了作者在一个城邦范围内的思想,并以此作为作者考虑各种问题的依据,以及他的思想在当时的影响。所有问题都是从一个公民的角度来讨论的。

换句话说,作者的解题排除了外国人的努力和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首先通过分析和追溯描述了城邦的本质、目的和形成。

亚里士多德用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城邦的本质,分析了城邦的构成要素,并广泛讨论了“公民”这一要素。在由公民组成的城邦中,作者对“公民”的定义是:“公民是不得不参与司法事务和治理机构的人”,这与今天的年龄划分不同。

而这部分人的参与和决策,是城邦的最高权利,也是最重要的事情。享有平等政治权利的人就是城邦,所以城邦的本质就是民主制度下公民的* * *同构。

在城邦的目的和形成上,作者试图实现人类社会的三种“善行”,即物质的富足、身体的健康和良好的道德。其中,善的道德是灵魂善行的本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而只有城邦才能实现这三种“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人类是政治动物”而这种具有相同人体的城邦是为了达到“完美”的目的。“城邦是最高贵最权威的,包含了所有其他* * *同构,所以城邦追求完美。”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或者“人类是政治动物”而这种具有相同人体的城邦是为了达到“完美”的目的。“城邦是最高贵最权威的,包含了所有其他* * *同构,所以城邦追求完美。”

它形成的过程首先,世界上有必然存在的组合,一旦分离就无法存在。也就是男人和女人为了繁衍和人类的延续,必须结合在一起。自然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也建立了一个财团进行保存。这样两种结合在一起,首先必然会形成一个家庭。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家庭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自然形成的。然后,通过繁衍,一个家庭形成了村庄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最早的城邦是由国王统治的。

当许多村庄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联合起来,并且大到足以自给自足或几乎自给自足时,城邦就形成了。“如果说* * *的早期同构形式是自然的,那么城邦也是自然的,因为这是他们的目的。”作者对政体的定义是:“一个城邦的职能组织,最高统治机构和政治权力的安排由此确定,同时也确立了城邦所有要素所祈求的目的。”

划分也是基于不同的标准,一个政权是只关心统治者的目的,还是整个城市的公民的目的:正宗政权和变态政权。另一种是基于掌握最高权力的统治者人数:一人统治少数,多数人统治。还有以上两个标准:君主制、贵族制和政治制度。

以城邦公共利益为执政目标的正宗政权,以及以统治者利益为主要是非正常政权的寡头政权、平民政权和暴君政权。虽然作者讨论和论述了各种形式的政府,但他并不认为哪一种一定是最好的,而是认为所有的政府都是有问题的。

最重要的是如何坚持“中庸”原则。作者批评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仅不可取,而且不可能。同时提出了对柏拉图“总体幸福”的不同理解,认为幸福应该是所有人或大多数人的幸福,不应排斥一部分人。

理想城邦的构建离不开教育。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受过教育的公民和人才,更重要的是发展个人的天性,让年轻一代得到发展,为将来更好的生活做准备。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他主张顺应心灵三部,从体、德、智三方面育人。

关于运动,他认为运动的目的是让孩子健康、勇敢、意志坚强。在教育的三个方面中,体育应放在首位,因为健康的身体是城邦公民参与政治活动、参加战争、过上美好生活的基本条件。关于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

当人的各种自然功能在理性的控制和主导下得到满足并能和谐充分地发展时,人就是德性。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的感情和欲望被理智控制时,他就产生了美德。他还认为美德的特征是“中庸”。

所谓“中庸”,就是“在对的时间,对的事,对的人,用对的动机,用对的方式去感受这些感情,这既是中庸,也是至善,这才是德性所具有的”。

关于智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智育的目的是培养“理性的灵魂”。他主张年轻一代应该学习广泛的知识。他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有用,不仅是为了做好工作,而且是为了使人善用闲暇。

为此,他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理论;他认为,如果单纯追求有用,就无法形成高尚自由的心灵。这和西方的科技发展史颇为相似,都是追求一种不为技巧和实用原则的自然发展状态。“属于公共事务数量最多的,往往是最不受关注的”。

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年轮深深地印在了人类文明史上。然而,这种思想现象在我们当代生活中仍然广泛存在。一个人的观念真正的渐变是变化,但绝不能完全不受之前观念的影响!

试想两千多年前人类的一种思维习惯,不仅被一个智者发现和注意到,而且其可能产生的影响也被准备所把握。看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发自内心的佩服,发自内心的尊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