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人物简介

张心脑血管外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医院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教授,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安医科大学硕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博士。中国中美脑卒中协作组组长,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健康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首席专家。

1,人物剪影

张说:“1998期间,张还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读书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一个朋友说起每年都要做很多次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手术。这种手术在美国被列为三种常见手术,与阑尾切除和疝气修补一起,预防中风。这个话题突然让张想起了已经去世多年的张的母亲。1984中风的疾病终于夺走了她的生命。作为一名心血管外科医生,张对CEA外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虽然张的母亲死于中风,但张希望更多的人不要中风。”

熟悉国内医院系统,在国内医院工作多年的张知道,国内关于CEA手术治疗脑卒中的报道很少,很多医生和患者都不了解这项技术。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在中国推广,将会大大缩短中国与美国在脑卒中疾病防治体系上的差距,将会像美国一样,通过一项技术挽救中国无数脑卒中患者的生命。一种使命感瞬间被点燃。从此,张与CEA外科结缘,与同行们一起走在中国的脑卒中防治事业上。

2000年在唐纳德的指导下。B.Doty,美国西部心血管协会主席,他系统地研究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缺血性卒中外科治疗的相关技术。

2001回国后向卫生部汇报,国内一个以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为突破口的脑卒中疾病防治培训项目,得到了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的支持。

2002年,Xi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开展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向全国推广以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为突破口的脑卒中筛查和预防技术。建立系统化、专业化的中风治疗体系。

2003年,在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卫生部国际交流合作中心主任李洪山和美国IHC医疗集团的支持下,发起并成立了“中美卒中协作组织”,并担任中方组长和主刀医生。

2004年,北京、陕西、河南等地的医院组织并尝试开展了脑卒中的外科治疗和培训项目。

2005年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医院开展培训,并在全国召开“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新进展国际研讨会”。

2006年在湖北、河北开展培训,受美国卒中年会邀请,与中美卒中合作组织美方负责人Douglas J Wirthlin一起发表“制定中国卒中防控计划”的演讲。经大会组委会批准。

2007年在黑龙江、山东等地医院进行培训,并受美国IHC医疗集团邀请再次参加美国卒中年会。时任犹他州州长的洪博培(Jon Meade Huntsman)因成功推动中美医疗交流项目而接见了他。

2008年在吉林、河南等地医院开展培训,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心外科、眼科合作开展缺血性脑卒中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眼病与缺血性脑卒中的联合治疗研究。与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合作推进卒中规范化治疗,在北京航空工业中心医院建立卒中中心作为试点,开展卒中筛查和治疗。

2009年发起并参与组织“脑卒中筛查与预防项目”,担任“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专家组组长。参与制定“卫生部缺血性卒中筛查与预防指南(试行)——CEA外科治疗标准”。

2010作为专家组成员参与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项目,为项目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持,深入基层在内蒙古、甘肃、山东等地开展脑卒中筛查与治疗试点工作。配合项目在全国几十家医院评审并接受卫生部脑卒中防治基地医院。并在江苏、海南等地医院开展培训。

2011任卫生部卒中筛查与预防工程培训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卒中中心主任,为全国培养合格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医生。

2012中、美、德、意四国专家在安贞医院和华山医院组织召开中风及相关学科新进展国际研讨会。黑龙江、江苏、宁夏、浙江、河南等地医院培训。

第二步:介意

1958初夏出生于陕西省秦岭最北端的陇县,父亲曾是当地首富,母亲也是知识渊博。鲜血、荒野和动荡的社会变革奠定了他的心。

1964年,父亲在巨大的身心动荡中去世,身体虚弱的母亲被迫承担起全家人的生活。母亲是极其坚强的,无论社会和生活多么残酷,她都是勤劳而耐心的,这是张永生不可磨灭的印记。

1975高中毕业后,他在农村插队,空房子里只剩下虚弱的母亲一个人。在这期间,张的心比辛苦还苦。

1976年冬,张在他修梯田的山上,惊闻母亲中风的噩耗。母亲的病瓦解了张的生活。

1984年,张的母亲死于第二次中风。张还是选择了艰苦的从医之路。当时他只是想停止疾病给更多家庭带来的痛苦。Xi安医学院、新加坡鹰医院、明尼苏达大学、华府大学、霍普金斯大学、IHC医疗集团、德、法、奥、意都留下了他求学的足迹。茫茫征途造就了一颗宽广的心,不同的地理人文,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张从安一步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