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庙的历史沿革

中岳殿,原名太史殿,建于秦朝(公元前221-207年),是祭祀太史山神的场所。

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晚年热衷于神仙方士的理论,渴望成为像传说中的轩辕帝那样的神仙。西汉元丰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视嵩山祭祀时,奇迹发生了:跟随他的官员听到山上有声音在喊“万岁”。其实这是方士们为了讨汉武帝欢心,投他一票而设下的骗局。但晚年,喜出望外、渴望长寿的汉武帝听后非常高兴,于是下令寺官多建祠堂,禁止砍伐山上的树木,并用山上收获的东西封祠堂作为祭品,进一步巩固了中岳庙的地位。同时,太史山也被简称为“嵩山”,正式与中国原有的四大名山并列,称为“中岳”。

北魏时,经过三次迁址,寺址命名为中岳寺,从此由道教管理。

到了唐代,中岳庙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田童万岁元年(公元696年)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封中岳神,改松阳县为登封县。吴对中岳庙的“情有独钟”,使其名声日盛,四面八方。

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仿照汉武帝加宗祠的故事,对殿进行了大规模的装饰和扩建,这是中岳殿的鼎盛时期,并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太祖的金妆偶像和月神的皇冠和礼服一直传承至今。后来,他画了壁画,在各处种了松柏,不断为它们增添光彩。

元末,由于战乱,寺庙倒塌严重。明清时期,中岳庙多次修缮,尤其是乾隆年间,按照北京清宫博物馆的建造方法,对中岳庙进行了大规模的全面修缮。我们还成立了一个适当的道教委员会,负责全县的道教事务。此后,中岳殿被阳光映照,杰阁李安运,梁华东,整个殿宇布局与故宫相似。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十月初一,清朝皇帝高宗(即乾隆)到中岳殿祭祀。当晚作了两首《陈悦庙》诗,其中一首是:“浩然正气,雄壮回春京。快来期待天气,果实会庆祝你的一生。正如我多年来的愿望,陈子祈求晚年。忽闻鹤之韵,疑有神仙来接我。”中岳庙受到历代皇帝的“青睐”,可见一斑。

寺内主要建筑,由南向北,由低到高依次为中华门、药残阁、天中阁,有天佐镇广场、崇圣门、花满门、季峻门、季峻广场、大殿、寝宫、御书楼,总重11。在最北部,黄盖馆是终点站。站在亭子里,可以俯瞰中岳庙和青翠群山的全景。中轴线两侧有太尉宫、火神宫、祖师宫、神州宫、萧楼宫。殿、亭、廊400余座,气势磅礴。寺内古柏参天,碑碣众多,有许多珍贵文物。

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