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北京女状元,语文考了99,作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最近情况怎么样?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可以增长人的知识和才能。一个有见识有见识的人,自然比一个粗心空虚的人多很多机会。一个有知识有才华的人,不仅能满足社会上就业岗位的需求,还能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更精彩。现在通过考试获得学习机会是常事,但上世纪中断了十年,很多人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

直到1977,久违的高考制度才得以恢复。这年冬天,高考扩招,让很多想通过教育获得上升机会的人又看到了希望,包括上山下乡的女知青刘。她是1977北京市文科状元。她语文考了99,差点拿满分。她的作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她的近况如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刘作为农村的一名普通知青,和许多读过书的青年一样,被下到地里干农活,日复一日地耕种、修剪、施肥,挣着地里的工分。

虽然生活在农村,但她心中仍然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一天她可以回到学校,出人头地,但刘一直没有等到机会。工友们知道她的心情,安慰她说,如果她不在城里,家人也不会留在城里,她现在的表现也关系到她以后的去留。她不怕没柴烧。虽然刘明白这个道理,但她心中想上大学的火并没有完全熄灭。

1976,村里一个会计的女儿拿到了上学的名额。虽然刘觉得命运扑朔迷离,她很不甘心,但她还是默默地等待着机会。终于在第二年,恢复了高考制度。这个消息对于在外地的知青来说,是爆炸性的消息。他们非常高兴,在田野里跑来跑去。不用说,她决定付出一切来抓住这一点。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高考无非就是认真学习三年,长时间复习整理,然后参加考试。对于考试制度刚刚恢复的那一年,高考并不像现在这么简单。因为知青长期在田间劳动,很多人长期不接触书本,早就失去了应试的感觉,学过的知识也就忘了。机会近在咫尺,还是有人选择放弃。

面对这个刘期待已久的难得机会,决定豁出去了。即使考试范围很广,她也不知道从哪里复习,每天还是很勤奋的学习。为了找到考试的感觉,熟悉考题方向,她特意去找了十年前的高考试卷。人家不愿意让借书人把珍贵的卷子带回家,她就天天上门借卷子做题。就这样,持续了半个月,她终于上了考场。

令人惊讶的是,拿到试卷后,刘发现高考题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在作文方面,刘决定写她最熟悉、最感动的东西。她知道这样的作文能打动人。回忆起插队这一年来的点点滴滴,她把这些故事和感受都写在了作文里。

好事多磨。她的作文不仅在语文考试中得了99分,还上了报纸。当她回到家时,她父亲指着她的文章问这是不是她写的。刘兴奋地说是的,她兴奋地认为,她上大学的梦想终于可以实现了!不久后,她收到了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成为人人羡慕的高考状元。这次高考改变了她的人生。

从当时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毕业后,刘被分配到当时也是“铁饭碗”的《中国青年报》工作。刘对她的工作非常热心,后来成为教育部青年报的副主任。她也有很多头衔,她的高考证书也被收藏在博物馆里。

刘在她的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现在到了退休的年龄。她过去不得不照顾家庭和工作,但现在她可以专注于家庭。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说,知识改变命运。如果当时她没有去争取一切,也许现在她只是一个普通的业务员,过着普通的生活。

“虽然没有汗水,没有睡眠,没有寒霜,但我已经受到了萤火虫的吹雪。”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努力学习的例子。萤火映雪,悬梁刺,尽人皆知。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更精彩的生活。如今,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现在的人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多读书,读更好的书,靠自己改变命运。任何时候都是不变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