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

诸葛亮(181-234)蜀汉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琊(今山东沂南)杨度人。东汉末年。隐居在邓县(今湖北襄阳西)隆中,关注世事,名曰“卧龙”。建安12 (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他向刘备提出占领荆(今湖南湖北)、伊(今四川重庆)以争取西南各族统治者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所谓“隆中对”。从此,他成了刘备的主要谋士。根据他的战略,刘备联合孙攻打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邑,建立了蜀汉政权。曹丕代替了韩,他建议刘备称帝,成为丞相。建兴元年(223),刘禅继位,任武乡侯,统领益州牧。政事再大再小,都是他说了算。他执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实行垦荒政策。并改善与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五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建兴十二年(235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相拒,病逝于前军,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西南)。他被封为“忠武侯”。相传创新了一种新型弩,可以同时射出十支箭,创造出“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诸葛亮集》作者。

说到诸葛亮,可以说是人尽皆知。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威震大地”(杜甫诗)。人们总是把他视为智慧的化身,人们钦佩他。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与历代统治阶级对他的推崇以及小说、戏曲中对他的描写和渲染是分不开的。但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和小说、戏剧中刻画的诸葛亮并不完全一样。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怎样的?

诸葛亮第四年(181)出生于一个官宦地主家庭,家庭出身低微。其父诸葛玄曾在泰山做过县官,其叔诸葛玄与当时权势贵族袁术、刘表有交往。有三个哥哥诸葛亮,一个哥哥诸葛瑾,一个弟弟诸葛俊,还有两个姐姐。由于父亲早逝,诸葛亮和他的兄弟姐妹都依靠他的叔叔诸葛玄生活。

诸葛亮在战争中度过了童年。他出生的第四年,也就是汉武帝钟平元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起义,随之而来的是在镇压黄巾起义中成长起来的豪强地主和武装之间为争夺地盘而进行的争斗和混战。琅琊郡属于徐州,是权贵们心目中的一块肥肉。陶谦、吕布和曹操先后占领和抢劫了这里。徐州之战,让诸葛玄一家再难安身立命。为了逃避战乱,诸葛玄率部背井离乡,先是投奔袁术,后投奔荆州刘表,最后流落襄阳。

诸葛亮17岁时,其叔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失去了依靠,于是带着弟弟诸葛俊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村,买了一点地,盖了几间草房,开始了20年后他在《出师表》中所说的“耕读南阳,乱世孤注一掷,不请文达为诸侯”的隐居生活。

在隆中的寿命是10年。10年间,诸葛亮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和百家著作,尤其是《申子》《诸子百家》等法家著作。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实践的理论给诸葛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法家的思想,包括他们的治国经验,是最适合的,也是最实用的。广泛的阅读、刻苦的学习和钻研,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知识。

这10年也是诸葛亮学习、交友、增长见识、学习的过程。当时荆州战事相对较少,中原的文人名士纷纷逃往此地。比诸葛亮年长的,还有名士庞德公、人称“水镜先生”的、绵南名士黄(即诸葛亮的岳父)等。他们都成了诸葛亮的朋友。这些人有思想,有见识,有见地。诸葛亮虚心向他们请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由于司马徽的介绍,诸葛亮再次拜了一位隐士谭九,人称“谭公”。谭九深谙军事谋略和兵法。谭九被诸葛亮“惟诚服务”的精神和行为所感动,教了他三本艺术书。这无疑有助于诸葛亮日后辅助刘备率军作战。

在诸葛亮的朋友中,也有一些年轻的学者,包括庞德公的侄子庞统、颍川的徐庶和、汝南的孟等。他们经常一起学习,评论世界大事,表达自己的抱负。

诸葛亮一边读书、学习、交友,一边不忘当时的政局。隆中10年,政局多变。此时曹操在官渡一战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孙权继兄基业领江东,曹操当时称霸中原;身在荆州的刘表,是一个讲功名,不想成大事的人。他被强人吞噬只是时间问题...英雄之争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分道扬镳的局面。由于诸葛亮注重对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应对策略。在和朋友们谈论真实的社交情况时,他对火灾了如指掌,而且很有见地,因此被司马徽称为“接君”。

立志学习,志在学,学以致用,是诸葛亮一贯的学术思想。那么诸葛亮的志向是什么呢?从下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他的理想和抱负。

据《魏略》记载,有一天,诸葛亮和三个朋友、徐庶、孟谈话。诸葛亮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是官员,就可以当郡守、刺史。”三人问诸葛亮有何想法,诸葛亮只是“笑而不语”。这种“笑而不语”,已经说明诸葛亮野心很大。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经常把自己和身居高位的管仲、乐毅相提并论。他认为既没有像管仲那样的智者,也没有像乐毅那样的巨星。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曾经协助齐桓公,九王子,征服世界,使齐国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乐毅是战国时期燕国著名的士兵。他扶持弱小的燕国,指挥强兵一举攻陷齐国七十余城,使燕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认为自己有宰相的治国之策,有名将的带兵之道。他身处乱世,决心要像管仲和乐毅一样,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做出惊人之举。他的目标是扫除狼群,结束分裂。

治乱世,要用智慧,要靠明主来实现。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从”,就是要精挑细选能辅佐的“贤能之主”。诸葛亮的“智主”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我们遇到刘备之前,可以说此时诸葛亮的思想中并没有特定的对象,但如果联系他的朋友们对当时权贵工坊的评价以及以后的《隆中对》《论光武》等文章,诸葛亮对于选择“智者大师”是有自己的标准的。

诸葛亮从小受到封建正统观念的影响,在隆中对十年间系统学习了经史子集,忠君报国的思想根深蒂固。当时北方最有实力的军阀是曹操,才华横溢,影响力巨大,但从正统的角度来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令人作呕。庞统曾经和诸葛亮谈起曹操,认为他虽然是一个管理天下的得力大臣,但也是一个乱世奸臣。对于曹操这种人,诸葛亮会认为他是“贤明之主”,不可能投靠他,不可能辅佐他。事实上,在下文将要讨论的《隆中对》一书中,诸葛亮也设定了消灭曹石群的目标。

诸葛亮更熟悉刘表的行为品质。连他的亲家黄这位老先生都不肯出来帮他,诸葛亮当然不会把他当“明主”。

东吴的孙权呢?虽然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人,但他有野心要“为天下造一个皇帝”,他也是一个立志救亡图存的野心勃勃的人。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去江东辅佐他,但是诸葛亮没有跟随他去江东。应该说,在诸葛亮心目中,孙权并不是一个可以为之赴汤蹈火的“民主大师”。

至于盘踞川川,以”(?n)弱”益州牧刘璋不值一提。

从诸葛亮写的《论光武》一文中,我们可以窥见诸葛亮择师的原则。刘秀,光武帝,东汉中兴之主。诸葛亮在文章中对刘秀的“远谋”大加赞赏,向往武官与大臣“求同”振兴汉朝的事业。南阳县是刘秀忠兴的出生地。历史会重演吗?当今世界还能再出现像光武帝这样的“圣王”和“贤主”吗?这个问题只有刘备出现在诸葛亮面前才能理解。

总之,在隆中对的十年,是诸葛亮学习和增长才干的十年,也是他“待时”和“待主”的时期。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像庞德公给他起的外号“卧龙”一样,一旦风暴爆发,就能腾云驾雾,大显身手。

终于,这一时刻到来了。“刘皇叔”刘备于汉朝建安12年(公元207年)亲自来到隆中拜见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