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原因如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频繁,疆域割据,导致中国社会长期处于混乱局面。这一时期思想活跃,儒、释、道、玄学相互争鸣、阐述。思想的解放和自由促进了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探索和思考,促进了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推动了古典园林从生成期向鼎盛期的转变。这种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园林类型的转变,形成了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消极悲观情绪到处盛行。学者和知识分子一旦卷入政治斗争,生死荣辱就没有了保障。负面情绪和吃喝玩乐的想法导致了行动上的两种极端倾向:贪婪、奢侈和玩世不恭。

朝廷聚敛财富,贪奢无度,造园种树,大兴土木,使得皇家园林得以大规模修建和发展。与此同时,官员和达官贵人上上下下,争相敛财,修建私家园林和住宅;另一方面,知识分子愤世嫉俗,愤世嫉俗,厌恶政治。在玄学的影响下,他们关心山川,崇尚隐逸。自然成了他们抒发感情、寄托思想的载体,私家园林自然成了一种自然的情感,使得造园活动广泛开展。同时,由于社会的不稳定和人们安全感的缺乏,佛教和道教盛行,寺庙和庙宇大量出现,从而出现了寺庙园林这种新的园林类型。

在这一阶段,皇家园林继续发展,随着园艺活动的普及,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与此同时,寺庙园林出现并发展起来,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形成皇家、私家、寺庙园林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形的园林体系。

二是造园方式的转变,造园活动成为了一种艺术创造。

在古典园林的产生时期,无论自然景观园林还是人工景观园林,建筑总是在自然环境中分散、布局、罗列。建筑作为一种造园元素,与其他自然元素没有联系,缺乏秩序。这一时期的园林没有详细的整体规划,更谈不上设计和管理。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自由和隐逸的影响,促进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出现了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审美潮流。这种思潮引导着中国古典园林从“再现自然”到“表现自然”,从单纯模仿自然到总结归纳自然的转变。此时的建筑作为造园元素,已经能够与其他元素形成合理的秩序感与和谐感,园林的规划也变得更加细致。作为理论指导,当时的画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传神神韵、笔法骨法、象形字随物、色彩随类、商位、摹仿随移,对中国园林的布局、构图、技法都有很大影响。至此,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活动已经完全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境界。

第三,园林功能的转变,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

花园的雏形是用来作为狩猎、祭祀、生产、生活等活动的圈地。到了魏晋南北朝,这种物质需求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精神消遣和欣赏。

由于社会动荡,文人名士愤世嫉俗,积极追求隐居生活,但他们内心的思想感情需要一个载体来寄托。这时,园林作为一种思想和精神场所开始出现。这种变化是最本质的,是类型和技法变化的必然结果,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园林发展的最大贡献,因为正是从现在开始,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美学和抒情的意图才能得到揭示和发展!

综上所述,魏晋南北朝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和思想背景,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在类型、技法、功能三个方面的转型,初步呈现出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风格特征:1,自然与自然,高于自然;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结合;3.诗画之趣;4.意境的寓意。这个转折点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繁荣的脉搏,中国园林进入隋唐全盛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