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蜡染史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成品艺术在整个染织艺术界享有盛誉。在古代,人们称之为蜡染蜡。简单来说,就是用蜡在亚麻、丝绸、棉花、羊毛等织物上绘制图案,然后放入染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颜色染不出来。如果把蜡去掉,就会出现美丽的图案。这是蜡染的。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这项蜡染技艺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苗族的蜡染历史悠久,宋代无锡地区的“蜡幕”(蜡染)已经非常流行。明清时期,黔中苗族也带蜡染布。

蜡染起源的故事:有一个聪明美丽的苗族姑娘,她不满足于自己衣服的统一颜色。她一直想在裙子上染各种花卉图案,但是一个一个用手工画出来太麻烦了,但是一时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整天闷闷不乐。有一天,女孩看着一簇簇的花看了很久,但她在冥想中睡着了,没有想到它。幽暗中,一位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花仙子带她来到百花园,那里有无数奇花异草,鸟语花香,蝴蝶飞舞,蜜蜂忙碌。女孩在花园里看了又看,看得入迷,醒来时甚至不知道裙子上爬满了蜜蜂,不知道自己刚才睡着了,但她再低头一看:花丛中的蜜蜂真的只是飞走了,裙子上留下了蜂蜜汁和蜂蜡的斑点,非常难看。她只好把裙子拿到存放靛蓝的染缸里,想把裙子再染一遍,想把蜡痕盖住。染色后,拿去开水漂漂色。当女孩从开水中拿出裙子时,奇迹出现了:染过蜂蜡的深蓝色裙子上出现了美丽的白花!女孩心动了,立刻找到了蜜蜡。加热煮沸后,她用树枝在白布上画了蜡像,然后放入靛蓝染料溶液中染色。最后,她用开水将蜂蜡融化,布上出现了各种白色的花朵。哦!染缸里染着印花布,姑娘欢快地唱着山歌。当人们听到女孩的歌声时,他们纷纷来到她家,听她讲述花园里的梦想,观看她染的花裙子,学习她画花的技巧。大家回到家后,都按照姑娘教的方法,染出了各种各样的花布。从那时起,蜡染技术在苗族和他们的兄弟,如布依族和瑶族中传播。

说明当时的丝绸织染工艺是相当大的。蜡染其实应该叫“蜡防染”。它是用蜡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画出图案,然后浸入适合低温染色的靛蓝染缸中。有蜡就染不了色。如果去掉蜡,由于蜡的保护,会出现美丽的白花。如果只是青花,就不稀罕了,跟蓝印花布没什么区别。蜡染的灵魂是“冰纹”,是蜡块折叠开裂导致染料渗透不均匀而产生的一种染色纹路,是一种具有抽象色彩的花纹肌理。

蜡染作为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的苗族、瑶族、布依族(南蛮群部落)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贵州通志》记载“花用蜡绘于布上,图案如画”。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枯拼布”,因主要产于苗族、瑶族地区,所以被染色。用靛蓝染色的蜡染印花布,绿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风味,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