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的藏族建筑有什么特点?

西藏建筑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大约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它矗立在高山峡谷之巅,其独特的结构、材料和空间划分无不显示出地理对它的影响。裸露的悬崖、高耸的山脉、狭窄的冲击山谷和厚厚的泥土平台在西藏很常见。因此,西藏的建筑,尤其是大型建筑,如城堡、宫殿、寺庙等。,往往具有明确的岩石基因,往往陡峭险峻,内部曲折,坚不可摧。

以吐蕃时代为例。吐蕃在拉萨最早修建的建筑多为险要的多层塔堡,如帕邦卡的九层塔、五乡拉康的九层塔。他们往往以山为依托,险象环生,军事意义重大。我们可以用欧洲中世纪的很多小城堡来想象当年吐蕃城堡的风格。就连吐蕃建筑的杰出代表布达拉宫也有堡垒的风格。官厅建在红山山脊上,相当危险。《西藏王通记》等典籍中记载,布达拉宫有一墙四门,各有一座瞭望塔,宫顶插有一把用丝带缠绕的刀,以示威严。“国王和公主的宫殿之间有一座通向未来的银桥”似乎表明了布达拉宫作为岩石军事堡垒的特点。

另一种有特色的古代建筑形式是洞穴。来自印度和中亚的洞穴寺庙建筑与西藏当地的洞穴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洞穴静修。似乎刻意与宏伟的堡垒形成对比。洞穴深而短,刻意与世隔绝,有利于禅定和思考。这是早期寺庙中常见的风格。比如布达拉宫对面的如普延寺就是如此,帕邦卡寺的塔基据说就是松赞干布研究藏文文字的山洞。大昭寺的佛龛是仿照石窟的样式建造的。布达拉宫最古老的寺庙也是吐蕃的一个洞穴,称为国王洞。或者可以把岩石堡垒的顶部看作建筑的尖端,把洞穴看作它的根部。

吐蕃王朝灭亡后,西藏各教派之间战争频繁,进入11~12世纪。这些建筑以平原山谷中强大厚实的夯土堡垒(如萨加纳神庙和查杰玛大厅)和岩石上的修道院为代表。在帕珠政权时代,西藏逐渐走向统一。作为政权的象征,在帕珠腹地修建了许多山地堡垒。如今,大部分都已经崩溃了。只有近几年重建的日喀则山宗堡和江孜山宗堡巍然屹立,江孜山宗堡在热兵器时代(1903抗英战)仍被证明是坚不可摧的堡垒。

自清朝以来,西藏进入了一个漫长而普遍的和平时期。堡垒式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贵族式的宽敞舒适的庄园,有庭院和花窗。其中,突出的代表有江孜的帕拉庄园、朗县的朗顿庄园等。拉萨八廓街甚至还有热闹的城市和集市,奠定了今天拉萨老城的基础。寺庙不再发展成城堡,而是成为宏伟美丽的建筑群落,如哲蚌寺、色拉寺等。到了清朝中期,园林建筑也出现了,罗布林卡是森林、水景、寺庙、宫殿的独特组合。

与宫殿、寺庙相比,乡土风格在乡土民居中更为突出。康区的民居建筑强调高大的夯土墙,室内装饰华丽,色彩强烈,尤其是道孚、芒康、中甸的民居,其细节受到了大量中国文化的影响。林芝的建筑多为木结构,坡屋顶,古朴大气,尤其是工布江达县措高村。进入卫藏地区后,强烈的色彩对比消失,房屋舒适,多为土石结构,偏爱使用白色,短而宽,自成一体。在藏北那曲等牧区,黑色帐篷易流动,半天就能搭好,抗大风大雪,还防雨保暖。较小的过渡帐篷只需65,438+0小时就能搬完。

无论在哪里,藏族民居建筑都呈现出几种独特的风格:特别注重阳光,尽可能让阳光起到采光和取暖的作用;佛寺是最干净最尊贵的地方。即使在帐篷里,唐卡也会高挂。注重色彩的搭配,屋顶的木椽和家具色彩鲜艳,花样繁多;重点是坚定和敏捷。以插在屋顶的风马旗为例。它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为房子增添了一丝灵动。

藏族建筑是藏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不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