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水的故事:揭开墨水的黑幕

墨水和墨锭都是用来写毛笔字的。但后者需要研磨,准备水和砚台也不方便。但是,两者的价值却大相径庭。你听说过有人收集墨水吗?你听说过中国墨汁在古董拍卖会上飙到天价吗?

有墨水!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有一万多锭墨宝。2007年,在中国大陆的一场拍卖会上,有一枚锭径仅8.8厘米的清代乾隆《御诗墨上》圆墨,成交价高达人民币654.38+0.288万元(约新台币640万元),吓人!

墨水怎么会这么高贵值钱?我记得我学生时代用的墨水。它又黑又不起眼,有一股奇怪的气味。除了书法课,没人想接近它。只有在我想捉弄女生或者报复喜欢修理人的老师的时候,我才会想到墨水的好处,偷偷往他们身上泼点墨水。

对墨水的刻板印象其实来源于我当时接触到的廉价学生墨水。墨店(就是做墨的作坊)早就有了细分市场的概念,知道学生买不起好墨,练字也不需要好墨。当然质量差,闻起来怪怪的。但是,至少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人,他们也是知识分子。墨水上有一些励志的话,比如“我有计划”、“龙门”、“黄金不换”。

至于卖给商家记账的墨水,质量往往更差。它被做成一根圆杆,上面没有任何装饰。最多在一头打个洞,让一根细绳子从横梁上挂下来。这样磨墨的时候拉下来,不用的时候挂起来,真的很方便,不占用桌面,不需要清理。

现在古玩市场上迅速升温的肯定不是这两种墨。在3000多年的用墨历史中(出土的甲骨文文物上有用墨书写的文字),墨的质量和形式一直在不断演变,与用墨者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切,墨上的文字和雕刻也日益精美。而墨的使用,有了这些变化,更加丰富多彩,增加了墨的收藏价值。只是这一切往往被墨色的黑暗面纱下的人们所忽略!

虽然现在几乎没有人使用墨水,但在钢笔、圆珠笔、打字机和电脑普及之前,墨水在中国文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字画,还用来欣赏和把玩,同时具有送礼和教育的功能。有些人甚至在墨水上记录自己的事件或游记,这样墨水就可以用来记忆和纪念。民国初年,媒体还不发达的时候,纪念墨还被视为小众宣传工具。很难想象!最神奇的是,墨水被制成了药,有了疗效。如果是你,你敢吃吗?

首先,欣赏这出戏

正如现代人流行带一些娃娃和饰品一样,古代人也喜欢弄一些玉佩和牙雕随时把玩。墨,因其与文人固有的亲密关系和制作过程中的可塑性,也被精心制作成万文,大受欢迎。

看这块砚台形状的墨汁。大约三分之二的名片是大号的。正面雕刻荷叶和竹叶,背面雕刻两片荷叶。枝叶纹理清晰。小巧玲珑很讨喜。另外,墨身涂得光滑顺滑,搓手也不脏。难怪康熙年间的徽州墨家王慈厚理直气壮地将其命名为“供士子享用”,相信所有士子都愿意享用。

王慈厚使儒生享受荷叶形砚墨。两边边框分别写着“书生鉴赏”和“王慈厚古董”,长宽7.6×4×0.8厘米,重2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一旦开始喜欢的东西,往往就停不下来,类似的人总会想拥有。这种心理古今中外都一样。所以王慈厚的《书生鉴赏》墨与九锭融为一套(就像现代人玩的娃娃往往是成套的一样),推测每锭所仿器物不同。这种套墨被称为“金骥墨”,兴起于明代嘉靖年间的徽墨制作,到清代开始流行。

有一套锦绣墨,是清代嘉庆年间胡开文在徽州制作的64锭皇家园林图(又称明园图)。每一锭都雕刻有北京故宫、北海、* *和圆明园等皇家宫殿和园林中的建筑。因形制不同,有古琴、钟鼎、铜镜等。,图案清晰,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给人的感觉很好。

第二,启蒙

不是每个锭都有不同的形状。比如另一位徽派墨家王金生,在乾隆年间就做出了“御耕织图诗墨”。除了第一锭,其他46锭大小相同。取材于康熙关于农耕和纺织工艺的诗词,各有23锭,并配以相应的图画制作而成。比如农耕主题是“耕、插秧、二耕、收割、登场”;以及“蚕蛾、采桑、选茧、络丝、织造”的纺织题材,充分表现了康熙对培养男女织书的渴望,也让水墨升华为教育的工具。有意思!

王金生制造了耕织诗和墨的御制。(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既然墨水可以做成任何形状,上面的雕刻也可以是五彩缤纷的,于是有人想,为什么不从礼品的角度去思考,扩大墨水的应用市场呢?

第三,送礼

这招很成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礼仪,表达礼仪的最佳方式显然是送一份礼物。如果能把墨水做成应时礼品,既不俗气,也能放很久。只要价格合理,肯定有市场。

于是各种礼品墨水相继出现。其中,“生日墨水”广受市场欢迎。墨上的主题有寿桃、南极仙翁、福禄犀首等。变化之多,不输现代生日蛋糕上的奇思妙想。再比如婚礼用的“百子”“凤九雏”墨,还有祝贺学生科举成功的手卷墨,都很受欢迎。生日和婚礼的墨汁往往涂上金色,鲜艳美丽,人物和文字也简单可爱吉祥。但是因为不是用来写字的,所以用的原材料会差一些。

王杰安让福禄寿如墨。长宽为23×4.7×4.5厘米,重量为804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不仅普通百姓,官员也喜欢用墨汁送礼,尤其是在徽州做官的。一方面是因为制墨者归他管辖,他能以成本价拿到好墨;另一方面又能凸显他的优雅和清高。再来,可以顺便卖土特产。为什么不呢?送礼的对象自然主要是官僚集团成员,甚至是巡抚级别的高官,也给皇帝送墨(称贡墨),其用意不言而喻。天皇也有在大分制作的御墨供自己使用或作为对官员的奖励。给上级军官的墨有个特点:墨面有对方官衔。如墨“唐琦方伯研究奖”为瓦当形式,颁给道光年间任皖政使(俗称方伯,相当于副省长)的程(饰)。

方伯学墨,乐在其中。覆瓦形,正面着墨,背面饰祥云五蝙蝠,上写“龚燕”,下印“十万杵”,侧写“徽州胡开文制造”。长宽13.7×4.2×1.3厘米,重90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上级军官要巴结他们,同级军官也不能怠慢他们。尤其是经过他们的领地,不得不礼节性拜访的时候,牵手仪式是绝对不能少的!对于一些廉洁自律的官员来说,送不起重礼。这个附赠的往往是他们自己的诗词,然后再配上自己定制的墨汁。以文字交朋友,以笔墨交朋友,好处不花。这种墨水不会有接受者的名字,而是写着“某人的礼物”。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原籍徽州)就点了这种墨。

红铺满瓦洒金,圈内红字“黄山”用蓝字书写,背面草书“烧松烟仿中国瓦无价,鸿钧赐”字样,“同治六年冬,徽州谨记仿陆五交超级松烟加杵十万”字样。长8.5×2.6×0.8厘米,重2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说起状元洪钧,就算你不太了解他,也应该听说过他的妃子。因为这个小老婆比他名气大,是他死后进入特种行业的名妓赛金花。据说八国联军因为义和团进京的时候,慈禧太后逃往西方,城内无主。幸亏曾经随洪军去过德国的赛金花和八国联军总司令德国将军瓦德西是老朋友,有一点交情,从而施加了一些影响,减少了盟军的暴行。

四。笔记和纪念

当然,你对别人好也不能对自己不好。有些人擅长阅读和写作。他们从使用和欣赏中订购墨水,质量很好。上面的字大部分是自己的书法,也经常顺便简述自己的心意。即使这些墨水没有豪华的装饰,但它们显示了谦虚,礼貌和慷慨的感觉。如乾隆年间的柳永(罗国),道光年间的陶澍,抗击太平天国的湘军儒将彭玉麟(字雪芹)所制的墨。在研究彭玉麟的墨迹时,你能感受到它透露出的自恋吗?

彭玉麟墨水。正面“印相·秦雪作品集”,背面画梅花,题写“我的终身知己是梅花”。长宽为16.2×3.7×1.5厘米,重量为122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有些人进一步延伸他们的故事,与朋友社交,旅行等。,并把它们写在墨水上。让墨水成为记忆甚至纪念的功能。与毕加索齐名于世界画坛的中国画家张大千,有一锭《云海归来》记录了他在民国二十年秋与师兄师徒游览黄山的情景。

张大千墨迹。正面写着“大圣从云海归来的故事”,背面写着“张数山云和他哥哥大千的侄子徐明、伍兹牧婧圣泉一同游览黄山时,韦辛九月未落。”长宽高9.7×2.4×0.85厘米,重量30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清末,随着文人订购墨的风潮,墨思也敞开胸怀,开始与著名书画家合作,以他们的创作为墨的题材。其实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回归,因为在明末,徽派水墨大师和方曾与画家合作,画出许多精彩的墨样。但进入清代后,也许是受文字狱的影响,墨店趋于保守,墨作题材多局限于园林风光、古物、民俗,与现实脱节。

直到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部分墨家公司在上海建立据点,在繁荣的工商业环境影响下,思想趋于开放。再加上* * *省长影响力大增,墨店的顾忌变小了。此后,他们与吴昌硕、任伯年、钱惠安等上海画家合作,创作了许多题材新颖的水墨,被称为“上海徽墨”。你看这个光绪四年(1878)的元宝,是清代最有名的墨店曹素功做的,主题是任伯年画的螺精。大螺丝里有个美女,一手拿着一颗大珍珠,后面还附了一首奇幻的诗,有趣又颠覆传统。

任伯年用细墨画螺丝钉。正面他画了一幅螺丝钉的精图,背面他写了一句诗“桃花脸犹变如龙,全身不愿看曹素功姚谦香烟精选。”长宽为10×2.4×1 cm,重量为3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动词 (verb的缩写)治疗疾病

墨水还有一个超乎常人想象的功能,就是治病。古人认为墨是居家过日子和外出赶考、访友、游山玩水时的必备物品,人生难免有风霜雨露、疾病痛苦,于是鼓励墨业去探索另一个功能,就是入药,甚至梦想成真。

清末民初,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声称可以治疗无名肿毒、流鼻血、肠胃溃疡、小儿惊风、头晕目眩等不同功效的药墨。除了在北京同仁堂的制作系统,咸丰九年在苏州的曹素功摩司分馆有一个“八宝龙香”,光绪年间在北京宇宁堂有一个“八宝五胆药墨”。八珍含有牛黄、沉香、犀牛角、麝香、琥珀、珍珠、冰片、金箔等成分;五胆是猪胆、熊胆、蛇胆、鱼胆和虎胆。使用时,先将墨水研磨成汁,再将墨水涂于伤口处,或用温水冲服。

八宝龙香,八宝五胆药墨。左墨长宽8.4x2x0.85,重52克。右墨长8.1x2x0.9厘米,重54克。(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出版)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有些原料是不可思议的,但这些药用墨水在当年真的有很多市场!只是药墨的主要原料,应该是干松树燃烧后得到的烟粉(叫松烟)。上图中以朱砂为主要原料的八宝五倍子药墨,应该是后人用原始墨模和廉价行为制作的。不知道里面是不是真的有八宝五胆。

墨水的黑幕被一层一层揭开。第二次浮现出来:水墨雕刻技术、书法绘画、人文情缘、名人轶事、奇幻创意、实用变化等等。尤其是从许多文人的自墨中,可以追溯到他们当时的经历和心境,可以欣赏,可以惋惜,可以联想,甚至可以启发。陌陌沉默,但并不妨碍其深层内涵的展示。

要知道,古代知识分子面临的压力,绝不比现代人低。试想,如果现代知识分子从政,失败了就被免职,甚至连退休金都不一定没了;但是看看林则徐。他在鸦片战争中被流放到新疆,并没有输给广东的英军。谁更糟糕?所以在当时,墨作为文人的必需品,自然成为抒情的对象之一,这也造就了许多墨的传说。

透过墨的故事,我们可以窥见前人的优雅与浪漫;了解他们的理想和抱负;看他们的得意与失落,和他们的千年一样。想看古代的制墨,台湾省仅存的制墨艺人陈家德,在新北市三重,还在用几十年到上百年的老墨模制作一锭手工墨。他的墨迹值得肯定,值得鼓励,值得珍惜。

——摘自《墨水的故事》?系列一:墨客传/时代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