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汽车工业发展史上三次重大变革的主要特点

在100年的汽车工业历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三次大变革。第一个变化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了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第二个变化是欧洲通过各种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汽车界的长期垄断地位。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转回欧洲。第三个变化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系,形成精益生产模式,全力开发物美价廉的经济型汽车,日本成为继美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首先,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规模生产

1892年,美国兄弟查尔斯·德利亚(Charles duryea)和弗兰科·德利亚(Franco duryea)在美国制造了第一辆以汽油发动机为动力的摩托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从65438年到0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提到福特汽车公司,你自然会想到T型车。因为这种车看起来像T型车,所以被指示为T型车。T-car可以说是第一款将家用车变成现实的车型。

在T型车出现之前,汽车是为少数人生产的奢侈品。为了做出理想的大众车,福特在1908推出了T型车。T型车的出现使汽车从富人的专利产品变成了大众商品。在20年的T型车生产过程中,T型车被称为“承载全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在底特律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线,使T型车成为量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12.5h缩短到1.5h..从1908到1927,T型车的产量超过了15万辆,该车型的累计产量纪录直到1972才被德国甲壳虫打破。一辆汽车的价格从850美元开始,最后降到360美元。1915年,仅福特公司的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汽车生产历史悠久的德、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总产量仅为美国的5%。

由于亨利·福特只注重生产成本,忽视产品改进,生产了十几年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单。到了1927,通用的雪佛兰凭借豪华配件赢得了用户的普遍欢迎,最终打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从而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个变化——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人已经开始对美国汽车的统一感到不满。然而,当时欧洲汽车公司无法通过大规模生产和降低价格来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因此,新的汽车产品,如发动机前置驱动、发动机后置驱动、承载式车身、微型承载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路况、民族爱好等要求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所以出现了从单一到多元化汽车产品的变化。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的弱点,欧洲开发出了五颜六色的新车。比如:规格严格的奔驰、宝马;轻巧优雅的法拉利、雪铁龙;风靡全球的优雅劳斯莱斯、捷豹、神奇甲壳虫、Mini相继亮相。产品多样化成为最大优势,也实现了规模经济。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已超过1000000辆,比1955年增长了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的汽车产量增加到15万辆。世界汽车工业已经从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次革命发生在日本。日本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日本最大的汽车公司丰田汽车公司和第二大汽车公司即日产汽车公司成立于1933。二战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汽车制造业企业法,表明了对汽车工业发展的支持。二战时,日本政府关闭了美国在日本建立的汽车工厂。二战后,日本不允许外国在日本建厂造车。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型汽车的产量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GNP为500美元,1966年人均GNP超过1000美元,为汽车普及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日本车企及时推出廉价车,价格比50年代中期下降了30%~50%,于是在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把1966称为私家车普及元年。

与此同时,以丰田汽车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准时制生产系统两种新的管理机制应用到汽车生产中。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后者需要技术服务和精益生产。它们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促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

1973年日本汽车出口达到200万辆;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达400万;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飙升至600万辆。

由于日本实现了国内汽车销量和出口量的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车道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他们的美好愿望。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了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万辆,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日本成为继美欧之后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个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第三次从欧洲转移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