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1.汉武帝把它作为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时,他的理论是

A.儒家b .道家c .法家d .墨家

2.以下发明是西汉时期发明的。

(1)翻耕,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2)一种新的播种工具——旋转式车床;(3)发明水排,用于水力鼓风炼铁。

A.12B.23C.123D .都不是。

3.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的相同历史作用不包括

A.帮助西域各民族摆脱匈奴的束缚和奴役。

B.它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促进内地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D.为欧中直接友好交流创造条件。

4.“今天死了,策划大事也就死了。如果等死,怎么会死呢?”《陈涉家族》出自哪本历史书?

A.《春秋》b .《史记》c .《汉书》d .《子·同治简》

5.下列科技发明中,蔡伦属于东汉。

A.发明地震仪b .改进造纸术

C.发明麻粉d .发明活字印刷

6.下列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A.赤壁之战b .泗水之战c .巨鹿之战d .牧野之战

7.东汉末年,孙权和刘备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决定性因素是

A.诸葛亮的计划b .周瑜的水军

C.孙与刘结盟d .地缘优势

8.以下哪个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因果关系?

A.统一黄河流域b .北方民族大融合

C.未完成的封建主义d .尖锐的阶级矛盾

9.关于迁入的少数民族,有一些不实的说法。

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

B.匈奴、鲜卑、颉颃、氐、羌等少数民族,史称“五湖”。

C.迁入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在一起,相互影响,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d西晋对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了民族矛盾。

10.很多国家称中国为中国,这反映了。

A.中国瓷器在世界上的地位b .秦汉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C.隋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d .中国四大发明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能力培养(4分)

11.这里有四个历史谜语,请猜猜看。

(1)汉代的世界(殴打一个历史人物)答案:

②周郎坐看赤壁之焚(打个成语)答:

(3)按图索骥(打一个历史人物)回答:

④谢安复职(打个成语)答:

三、测试(共14分)

12.(2分)请写出两位在中国古代及其朝代被尊为“圣人”的文化名人。

13.(5分)请按顺序写下汉字字体的发展变化。

14.(7分)请写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成就。

四、试试手(共32分)

石海拿起贝壳:

15.(5分)请回答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成语典故。(至少五个)

阅读并思考:

16.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穿着丝绸长袍进入剧场,引起轰动。后来,穿中国织锦刺绣的衣服成为罗马男女的时尚。

请回答:

(1)(1)材料中提到凯撒穿着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剧场。此时的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2)(3分)当时中国的“丝袍”是通过什么渠道运到欧洲的?你能告诉我这条通道的运行路线吗?

(3)(2分)为什么当时中国称欧洲为罗马?欧洲的罗马管中国叫什么?

17.“金、曹操在赤壁相遇。当时曹操已经病了,开战第一天不利,就被引到了江北。豫军在南岸,豫部对黄盖说:‘操军连船,首尾相接,可以烧了就走。’我们带了十艘蒙冲战船,装上干柴火,灌满了油...东南风急的时候,我们用十条船掩护他们,去了两里多北军。我们同时火起,火势凶猛,船如离弦之箭,把北船(曹操的船)烧起来,一直延伸到岸边...北方军队被打败了。"

——《紫同治剑》

请回答:

(1)(1)这份材料记录了什么历史事件?这是哪一年发生的?有什么军事意义?这件事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影响?

(2)(3分)请简要分析这一事件的背景,分析曹操战败的原因。

(3)(3分)隆冬时节,东南风在哪里?你用相关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下。

历史论坛:

18.(4分)比较一下,汉初匈奴的“和亲”政策和汉武帝的“和亲”政策有何异同?

一对巧妙的下行链接:

19.(2分)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幅巧妙的对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成就。第一联是“收两江,排八阵,七捕六出,五岗前点四十九灯,一心只为三顾。”

请试着根据上面的对联和对句的押韵来凑成这副的下面的对联。

场景再现:

20.(3分)请写一篇100字的短文,描述官渡之战。

阅读思维:

21.(5分)

张骞去了西域。

汉武帝为了根除匈奴的大患,决心联系大岳等西域诸国,进攻匈奴,彻底打败匈奴。他颁布圣旨,要求有能力的人联系大月氏。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大月亮王国在哪里,有多远。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很大的勇气。张骞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先申请了。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带着100多人去找大岳。但要去大岳,必须经过匈奴占领的领土。张骞他们小心翼翼的走了几天,却被匈奴人发现,全部被俘。

匈奴人没有杀他们,而是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控制住。只有唐逸的父亲和张倩一起生活了十几年。

时间长了,匈奴对他们也没那么严格了。张倩和唐逸的父亲商量。看到匈奴人毫无防备,他骑了两匹快马逃走了。他们向西跑了几十天,吃了不少苦头,逃出了匈奴的领地。张骞等人继续西行,终于在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原上遇到了几个牧民。经过交谈,他们意识到这个地方是楼兰王国。楼兰是汉代以来第一个进入西域的国家。此后,张骞等人先后经过疏勒、大宛、康居等七国。最后,在阿姆河北岸,他们遇到了大岳王。张骞手里拿着一节,向大月王说明来意,大月王喜出望外。但时至今日,月氏王国已经远离匈奴,人民安居乐业。越王无意向匈奴报仇。大岳国王为张骞一行举行了盛大宴会。在对越王一家的劝说失败后,张骞一行在越王一家的指引下,取道南路,从疏勒东行回国。

然而,在翻越祁连山时,他们又不幸遇到了塔尔坎,再次被护送到单于。一年后,匈奴内乱,张骞趁机找到唐逸之父,上马逃亡。

13.我去的时候,张骞风华正茂;如今头发花白,年近半百。张骞向汉武帝详细讲述了自己在13年间游历的西域诸国。武帝睁大了眼睛。为了奖励张骞,他拜张骞为中医,并以使者身份祭奠了唐逸之父。

看完以上材料,请告诉大家你的看法。

动词 (verb的缩写)分析与归纳(共30分)

22.同学们,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汉时经山东,北宋时经天津,南宋时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而为什么长江没有这种现象?能不能用你的历史知识分析一下这个存在和不存在的原因?在古代,人们是如何治理黄河的?现在治理黄河,你有什么建设性的建议?

参考答案

一、1。a2 . C3 . D4 . b5 . B6 . D7 . c8 . B9 . a 10 . b。

第二,11。(1)刘邦(2)隔岸观火(3)司马迁(4)卷土重来。

第三,12。①“医圣”张仲景,东汉。(2)《书圣》王羲之与东晋。

13.甲骨文、大篆、小篆、李殊、楷书。

14.书法:王羲之《兰亭序》;绘画:顾恺之《女史箴言》、《洛神赋图》;雕塑:云冈石窟、龙门石窟。

第四,15。打理草堂,从军用笔,紧张,做好一切准备,尽力而为,望解渴。

16.(1)西汉。

(2)丝绸之路,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现在的新疆,运到西亚,再运到欧洲。

(3)大秦,丝绸之国。

17.(1)赤壁之战,208年,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战役,导致了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

(2)曹操打败袁绍和几个军阀,基本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他试图通过进攻,消灭南方的孙权和刘备,统一全中国。没想到,赤壁之战我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①人与人不和谐。曹骏的南下扰乱了南方人民稳定的生活。2地面不利。曹骏一次又一次地落入陷阱,他的精神大打折扣。曹骏远道而来,没有学过水战,战斗力不强。时不时的。隆冬时节,赤壁战场东南风很紧,为孙刘联军使用火攻提供了很好的战机。

(3)从位置上看,赤壁战场靠近海边;从地形上看,赤壁战场地势低平,挡住了冬天的风。同时,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乘虚而入,于是在寒冷天气几天后,马上出现异常的温暖天气,于是就有了东南风。

18.①“和亲”的目的是一样的,即以“和亲”的政策换取汉匈两个民族的和平友好关系;但前者是强迫行为,后者是主动行为。(2)汉初社会经济萧条,国力不强,军事上无法与匈奴抗衡。汉元时期,匈奴一分为二,南匈奴依附于汉朝,愿意亲近汉朝。

19.取西蜀,集南人,拒东拒北。在钟君的记载中,“金木图格”变成了一个六芒星,水面可以被火攻击。

20.要求:语言生动,条理清晰,叙述完整。(略)

21.同学们可以理解,张骞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锲而不舍的西行,是一个闲散之辈所不能及的。我们要学习他不怕困难、不辱使命的精神。(请随便玩一点)

动词 (verb的缩写)22.①黄河上游水流湍急。黄河流域作为封建统治的中心地区,地表资源已被过度开发,水土流失严重,河道含沙量高,下游河道宽缓,泥沙淤积,必然导致改道。长江流域的大规模开发较晚,江南的开发是在东晋南朝之后。因此,地表植被的自然生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再加上沿线湖泊和众多支流,可以调节干流的流量和流速。这就是长江没有改道的历史原因。

(2)大禹疏浚治理黄河。西汉武帝和东汉明帝进行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工程。

答案不唯一,请老师酌情给分。

连山课件原地址:/shti /shti/cuyi/246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