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个关于国学的小故事!!!

陈蕃打扫房子

陈蕃是东汉著名的学者,但是陈蕃小时候很懒。他经常不打扫房子,到处乱扔东西。有一天,我父亲的一个朋友来拜访,看到他家里很乱,陈凡不理,说:“儿子,你怎么不收拾收拾屋子招待客人呢?”陈帆反而说:“我的手主要是用来扫天下的。”父亲的朋友问:“你连一间房子都不扫,怎么能扫遍天下呢?”陈凡一听,脸红了,马上收拾屋子,招待客人。

司马光的干儿子

司马光非常注意教育子女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铺张浪费,谨慎从事。当时,为了完成历史巨著《子同治鉴》,他不仅请范祖禹、刘舒、刘攽为助手,还让儿子司马康参加工作。当他看到儿子在读书时用指甲刮书页时,他非常生气。于是,他认真地教他爱护书籍的经验和方法:读书前,把书桌擦干净,铺上桌布;读书时,坐直;翻页时,应先用右手拇指侧抬起书页边缘,再用食指轻轻盖住,翻开一页。他告诫儿子,商人要多存资本,读书人要爱护书籍。

你知道“有疑惑就跟着笔记走,人家会问,会求真”的意思吗?意思是,当你心里有疑问的时候,你要随时写下来,有机会请人说清楚。请听最后一个小故事。

追根究底

沈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科学家。

有一次,我妈听沈括背唐诗。奇怪的是,白居易朗诵《游大林寺》时,总是重复这两句话:“四月,人间美景尽,山寺桃花开。”

“为什么总是重复这两句话?”母亲奇怪地问。

“妈妈,为什么都是桃花,而且开花的时间相差那么远?”

“也许是花开花落,早晚的事!”妈妈说。

“那为什么山开的早,山开的晚?”沈括又问。

“嗯……”母亲摇摇头,答不上来。

转眼间,四月到了,院子里的桃花都枯萎了。有一天,沈括起了个大早,和朋友去郊外,爬了一座山。山上桃花盛开,一簇簇,一簇簇,看起来像朵朵红云。沈括不禁赞叹:“哎呀,白居易诗里写的是什么景象啊!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突然,一阵山风吹来,沈括突然觉得有点冷。好在来之前,妈妈们让孩子多带一件衣服,于是大家赶紧解开行李,你一件我一件,把衣服穿在身上。

“山上风大,冷,注意保暖。”正要穿衣服的沈括突然听到了妈妈的声音。

“啊!”望着红云桃花,沈括脸上突然绽开了笑容,“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兴奋的沈括忘记了同龄人,跑回家。“妈妈,我懂了,我懂了!”还没跑进门,沈括就喊道:

“你懂什么?”母亲立刻向他打招呼。

“‘人间四月花,山寺桃花开’!”沈括抖抖衣服,大声说:“山高地势低;山低气温高。气温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会不同,开花的时间也会不同。”

沈括就是这种情况。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总喜欢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钻研到底,提出一些问题。渐渐地,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知识,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而沈括从小就是个“有心人”!

苏秦很勤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叫苏秦,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年轻的时候,因为知识的匮乏,在很多地方做事情都不被重视。回国后,家里人也很冷淡,看不起他。这对他是一个很大的刺激。所以,他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他把自己积攒的几十箱书全部找出来,精挑细选,反复阅读,细细琢磨,常常读到深夜。有时候,看书的时候,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每次醒来看到时间过了很多,总会痛骂自己没用。但是我一时找不到有效的方法防止自己打瞌睡。

有一次,他看完书开始犯困,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桌子上碰巧有一把锥子。锥子刺痛了他的手臂,他突然醒了过来。他看着锥子,突然想到一个让自己不打瞌睡的办法: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以后每当倦意袭来,他就拿起锥子往大腿上扎几下,经常滴出血来,血顺着小腿流到地上。他的家人不忍心看到他这样,就劝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只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苏秦回答:“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不要忘记过去的耻辱,也是为了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

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得到了六位君主的重用,开始了辉煌的政治生涯。

孙井头悬臂梁

孙静学习的时候,喜欢做笔记。他经常熬夜到午夜以后。时间长了,他有时会睡着。有一天,他看着看着,所有的字都模糊了,一闭眼就睡着了。当他睁开眼睛时,天已经亮了,孙静非常后悔。

在古代,男人的头发很长。为了防止打瞌睡,孙静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在书桌上方的横梁上绑一根绳子,然后把自己的头发绑在绳子上。每当他看书困了,刚要睡着的时候,他的头发就会被绳子紧紧的拉着,疼痛会让他立刻清醒过来,然后学习。就这样,孙静坚持了几年的夜读。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孙敬成为了东汉时期一位博学的学者。

司马光的《警枕》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马光从小就有读书的习惯,就是读书比别人多几倍,读书的时候比别人多思考。

司马光白天读书很用功,到了晚上,再读的时候眼睛都睁不开了,只好倒头就睡,直到天亮才醒来。过了这几天,司马光觉得睡了一夜,很可惜,就想出了一个妙法,用圆木代替枕头。每次他半夜睡觉,翻个身,“枕头”就会滚开,司马光马上就醒了,然后就起来继续看书。时间长了,他就和原木枕头结缘了,亲切地叫它“警用枕头”。

鲁文书的《朴草书》

鲁文书出生在西汉的一个贫苦家庭。他从小就对阅读和写作非常感兴趣。他常常想:要是他能随身带本书,边放羊边读就好了!但是鲁文书的家庭太穷了,没有钱买书。

一天,他在池塘边放羊,看见池塘里长着一丛蒲草,又宽又长。这蒲草看起来像一个用来抄写书籍的竹筒!想到这一点,鲁文书高兴地割了一大捆香蒲,把羊赶回家。回到家,鲁文书把香蒲剪得整整齐齐,然后用线把它们绑在一起,把借来的书抄在香蒲上。从此,他可以在放羊的时候读自己的“书”了。他读完了一本又一本的书,知识增长很快。

就这样,鲁文书终于通过阅读自己的《朴草书》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法学家,为人民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

韩健识字

韩健从小就没有读过书。长大后,因为作战勇猛,在当地当了武官。在工作中,韩健深深感到自己是个文盲,没有文化上的痛苦。他想:活到老学到老,我还年轻,赶紧学会认一些字,看一些书也不迟!因此,韩健决定从头开始学习。

他告诉他的仆人把房间里所有家具和器皿的名字写下来,贴在纸上。比如桌子上贴了“桌”字,床上贴了“床”字,灯上贴了“灯”字,连吃饭的碗都贴了“碗”字。。。。。。什么都不缺。每次韩健看到一种乐器,他就把它和字体进行比较,一边看一边记住字体。就这样,韩健很快学会了很多单词,然后他广泛地阅读书籍。

由于韩健惜时如金,他不仅学会了很多文字,还从所读的书籍中获得了很多历史知识和兵法知识,最终成为唐朝文武双全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