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简介

一、什么是标准化?

标准是外来词,英语就是标准。Stand代表意大利,ard代表地方。合起来就是基石、底座、旗帜、旗杆的意思。

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及相关活动常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是指通过协商一致并经认可的机构批准而制定的,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顺序而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理解标准的几个特征:

1.标准的基本属性是统一的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2.标准对象是重复的事物和概念。

3.标准是一定范围内的产品。

4.制定标准的目的是寻求“最佳秩序”

5、标准是基于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

6.标准应由相关方协商确定。

7.标准应由相关机构批准和发布。

8.标准应该“为所有人所遵守”,并作为共同的标准和基础。

那么什么是标准化呢?

什么是“转型”?按照《辞海》的解释,“化”就是改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所以,通俗地说,标准化就是把标准做大、做广,使事物(物)成为标准的本质或状态,也就是用标准来规范各种事物(物),使之符合标准的要求。

标准化是制定标准、推广标准、用标准规范对象的活动。

GB/T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及相关活动常用词汇对标准化的定义如下:

标准化——为现实或潜在的问题制定通用和重用术语,以便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顺序的活动。

标准化是一项活动。

标准是文件、对象或一套方法论,而标准化是过程、活动和事物,它们的基本属性是不同的。但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标准化是制定和推广标准的过程,标准是标准化的产物和载体。没有标准就没有标准化,没有标准化的标准就是死。

2.标准化是针对现实或潜在的问题。

现实问题是目前已经发生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采用综合标准化方法制定标准;潜在的问题是这些问题可能发生但目前没有发生,采用先进标准化的方法为这些问题制定标准。

3.标准化的本质是一个获得秩序和“最佳秩序”的动态过程。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循环、不断发展、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标准和标准化是随着生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产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为了保持有序的动态过程,标准化是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标准具有时效性,没有最终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的发展,必然会自动失效。标准化不能一劳永逸,要与时俱进,标准化的进程要不断推进。

二、标准化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1,标准化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建立最佳秩序,提高生产效率的需要。

标准化自古就有。据专家考证,中国的标准化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儒家崇尚礼乐文化,强调世间万物的秩序,体现规范意识。孟子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是古代标准化的经典表述,将标准化的概念延伸到社会伦理领域。《史记》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左则右则”,都体现了标准与规范的一致性。

统一计量,秦始皇,实现了“车同轨,书同书,行同法”,是历史上用标准化手段治理国家的范例。

在中国历史上,标准化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和技术领域。《花王公基》记载了战国时期各类官方手工艺品的规格和制作工艺,是一套广义上的标准文本。宋代《营造法》详细规范了建筑的技术要求,对保证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世界范围内的大规模系统化标准化是在西方工业革命浪潮下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导致了欧洲社会化大生产的局面。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在深度和广度上都经历了爆炸式的扩张。生产规模庞大,产品规格、品种、批次众多,管理复杂繁重,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通过标准化建立最佳秩序极为必要。

2.标准化是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整体素质的基础。

什么是合格的产品质量?根据ISO的定义,合格的产品质量是指产品符合标准的要求,即符合标准的要求。因为产品是按标准生产的,企业产品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标准水平。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首先要制定好标准。提高标准。

标准涵盖了企业生产和管理的方方面面。加强企业管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标准。要管理好企业,必须实施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因此,标准化是企业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标准化工作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标准化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尤其是发明创造要转化为产品和现实生产力,其主要的桥梁和手段就是使用标准。标准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平台。

在信息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能力普遍过剩,新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新知识新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因传播迅速而显得一文不值。在这种背景下,最有前景的行业就是孵化器经济。所谓孵化器经济,一是把知识孵化成技术,二是把技术孵化成产业。孵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制定标准。通过制定标准抢占了市场制高点。标准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未来产品、未来市场乃至国家经济利益的竞争。

标准通常包括专利。标准正在成为追求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最高体现。1981-1995,德国标准化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德国经济年增长率约为3.3%,其中技术标准的贡献率约为1/3。根据日本相关机构的调查,如果一项新的国内技术产品标准可以转变为国际标准,或者通过提出修改国际标准的方式将国内技术条件反映到国际标准中,一般会带来300亿日元的经济效益。所以有“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产品,三流企业卖服务”的说法。

4.标准化是实现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的前提。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建立在专业分工和规模经济的基础上。一个产品要达到生产经营的规模,往往需要上百条供应链才能发挥作用。这就需要标准进行衔接、协调和统一,充分利用标准化的优化和系统化、通用化、组合化来减少产品种类和零件类型,扩大批量生产,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提高技术水平。

5.标准化是企业降低消耗和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工业经济已经达到相当规模,但总体上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道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包含五个要求: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第三,资源消耗低;第四,环境污染少;第五,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要实现这些目标,主要手段是制定和实施标准。例如,要制定和执行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标准,合理确定消耗定额,促进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减少浪费,节约资源。又如,通过制定和实施污染排放标准,淘汰落后技术和工艺,更好地保护环境。

6.标准化是确保生产安全和维护职业健康的重要措施。

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关注员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是企业和全社会越来越重视的工作。

7、标准化是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打破壁垒的重要手段。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各地区都在积极构筑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保护本国经济和区域经济。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世界贸易约有48%受到非关税壁垒的阻碍,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占非关税壁垒的25%以上,且逐年增加,甚至可能成为未来贸易保护的唯一工具。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三种手段,第一是技术法规,第二是标准,第三是合格评定程序。技术法规是指要求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和文件。合格评定程序,即直接或间接用于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相应要求的程序,主要指检验检疫体系、认证、认可、注册等。,这些也和标准有关,要用标准来评估,或者说标准的执行情况。所以我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核心是标准。

三、标准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标准化的基本原则

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

2.标准化方法

主要有综合标准化和高级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基本形式。它要求对不同的标准化对象进行全面、整体、系统的标准化。例如,产品的标准化要求全面系统地解决提高产品质量的问题,产品生产实现的全过程,包括设计开发、原材料采购、半成品制备、检验、包装、储运、销售和服务等。,应以“一条龙”的方式提出,即应将标准化视为一项系统工程。

先进标准化是现代标准化的一种先进方法和特殊形式,也称前卫标准化。是在标准化对象发生之前设定标准。其方法是根据科学预测和标准化对象的发展规律和趋势,规定未来的要求和指标。先进标准化最大的好处是标准先行,促进和引导标准化对象的发展,促使其不断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质量标准,避免标准滞后造成的浪费。

来自《标准化ABC》张喜如

综上所述,我的理解是,标准可以是一套方法论,一系列工具,一个制度要求。但是,很多技术方法和管理要求都是从我们的头脑中萌发的。为了影响更多的人接受或执行它们,我们需要形成一个可视化的标准,然后用标准化来扩展标准的要求,并不断实施SDCA循环,以促进组织向高效率和规模化发展。杰克·韦尔奇曾经推广的6δ管理法,很多企业推广的流程管理法,都是标准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