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寺的发展历史

平顶山香山寺始建于东汉末年,大约在汉光和年间,比白马寺晚百年左右,历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因地处中原,因朝代更迭、兵火交战,屡毁屡建。20世纪50年代,一些明清时期修建的寺庙在文革中被彻底摧毁,和尚被赶走,寺庙被拆除。如今,除了千年宝塔和数十处古迹外,象山寺建筑群在文革后的民众和政府的支持下逐渐得到修复。

历史上平顶山的香山寺规模很大。其主体部分以香山山峰醇厚的自然地理形势为基础,一直保持着以塔为中心,四面大殿的曼陀罗式布局。整体分布横跨三座山峰,呈以香山为中心,东、西龙山为两翼,山脚下前,包括西院、南院的格局。同时周边也有很多低层住宅。历代香山寺一般建有山门、金刚庙、天王庙、庙、关庙、弥勒庙、四面佛庙、观音寺、大雄宝殿、珈蓝神殿庙、太庙、六祖庙、地藏寺、广胜寺、山寺、殿、佛堂、禅堂、客堂、钟楼。

据文献记载考证,香山寺规模在宋金元明时期不断扩大,明代达到顶峰。宋绍圣四年(1097),朝廷下诏划定香山寺四方,总面积50余平方公里。历代朝廷赏赐土地20000多亩,森林1000亩。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次女公主,徐姓,上海广平县创建人侯武林,捐资重修香山寺,规模“是当初的两倍”。据晋代古碑记载:“宋傅园以来,方丈修旋美孚。”元代至元十五年(1278),根据玉峰妙剑禅师的邀请和皇帝的敕令,刻制了香山寺的地界,进一步明确了四个区域的范围。香山寺改名为“香山十方大普门寺”。明日,顺顺二年(1458),英宗赐碑“香山大普门寺”,山川寺庙欣欣向荣。此时的香山寺有16座下殿,分布在宝丰、鲁山、佳县、方城、密县,是豫西南名副其实的佛教中心。

香山寺在清末以后逐渐衰落。改革开放以来,香山寺逐步得到修复。1986年,香山寺观音塔、宋代蔡京碑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