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北京的河湖、泉水的分布和变化与今天北京的建设发展有什么关系?

北京的水环境

北京市水资源短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北京90%的地表水来自官厅和密云。两个水库的集水区在哪里?在河北、山西,不仅仅是北京。由于上游水污染日益严重,官厅水库水质受到严重影响,密云水库成为首都城市生活供水的唯一地表水源。然后由于地表水供应量减少,北京的供水只能靠超采地下水来维持,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迫切需要解决首都的水资源问题。北京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世界大都市缺水的典型案例。

这么说吧,我们的水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所以我们不能不看到这一点。北京三面环山,西面是太行山,北面是杜军,三面环山。人们称之为“北京湾”。为什么叫北京湾?它看起来像一个海湾。看这张照片。它看起来像一个海湾。那么北京有五大水系,哪五大水系?西南部有永定河水系和大清河水系。我们发现北京有一个北运河水系,也叫温榆河系。密云水库的呢?叫潮白河系,东南的这条叫蓟运河系。这五个水系,加上它们的冲积扇,在北京湾形成了一个小平原。因为北京的水穿山越谷,携带着大量的泥沙,特别是永定河,经过几千年的流淌,北京湾被逐渐慢慢的垫起,为北京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历史上的北京水

据《水经注》记载,北京西北曾经有大面积的水,其中一处源于永定河,另一处源于泉水。这张图后面的山是西山,这片水是北京西北的水,今天还能看到。比如历史上北京西北有大量的水。这些水是从哪里来的?只说是从河里来的。哪条河?来自永定河。

历史上,永定河出石景山后,沿太行山东麓北上。现在比如圆明园的昆明湖、福海、福海,清华的汤和,北大的未名湖,以前都是永定河的老河道。

北京的清河也是永定河的古河道。就在7500年前,永定河流经清河。永定河在几百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流经北京,也就是从南到北,经常是南北摇摆。所以永定河经过这个地质构造以后,它的水流改变了方向,它向东流,从八宝山到玉渊潭、紫竹院、积水潭,然后就不再向北流了,在西北留下了很好的河流、湖泊、湿地。很多地方都有泉,就是低洼的地方。穿过西山的山川河流,通过地下暗流在低洼处露出水头,然后汇聚成片,成为湖泊。所以在北京的这些古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记载。比如这样的书有很多,比如《帝都风光简述》、《陈垣简介》。

我们从北京的地名可以看到,比如北京有80多个井的名字,三眼井、四眼井、二眼井、大井、小井、铜井、王府井。就是我们胡同的名字记录了北京的水。因为当时地表水比较丰富,地下水也比较高,所以有很多名字叫“井”。

像河堤,南河堤,北河堤,如果你没有河,没有水,上哪去找南河堤,北河堤?金鱼池,二里沟,三里河,白石桥,从北京的地名来说,这个胡同,因为它的城市发展的变化和演变,过去的老河道和这些水面,在这个城市的建设中逐渐改变和消失,北京的水还是很丰富的。几千年前,三千多年前,北京到处都是沼泽,所以北京有本书叫《水乡北京》。

因为有水,形成了一个水乡环境,这个水乡环境也造就了一个园林环境。这些园林环境是今天赋予我们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让我们来看看这个颐和园。过去叫什么?它叫清漪园。清漪有三分水,因水而得名。清逸是什么?清水;咦,涟漪,慢慢散开的涟漪,以水命名,那是在乾隆时代。以前万寿山不叫万寿山,叫翁山,附近水面叫翁山波,也叫“七里龙”。就是这个水面,因为这个水而变成了景观,然后花园才最终建成。到清朝末年,此地改名为万寿山、昆明湖。

就是这水,让北京发展了3000多年。所以今天,我们可以说北京是一个非常宏伟的城市。如果没有足够的水资源和对我们的水关怀,北京不可能发展出如此悠久的历史。北京有850年的建都史,与水有关。

口渴的北京

如果我们在北京周围好好转一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所有的河流都干涸了,所有的湖泊都干涸了。

永定河流淌了几十万年,所以今天这里建了一个沙雕公园。官厅水库以前是大水面,现在变成了涓涓细流。密云水库的内陆河雾气蒙蒙,一望无际。如今,大水库变成了庄稼地和老玉米地。

大明湖,我们来看看这个牌子,上面写着“库区禁止游泳、钓鱼”。几十年没有水了。这真的没必要。不禁止的话,不能抓鱼,不能游泳。

再看昆明湖。昆明湖可以放风筝。就像我刚才说的,昆明湖没有水是名不副实的。

另一个是污染问题。本来你们的水就少,后来污染又加上了,更加剧了我们的缺水。在北京下游的这些河流中,如通惠河、巴河和马良河,许多河流都是这样,污水横流,随意排入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当我们对待水的时候,如果我们说我们对水不友好,那么水就会反过来给我们带来问题。那么是什么现象呢?也就是城市在进化,自然在退化。过去,城市和村庄被绿色包围。如果这个地方变成了建筑群,我们整个城市的硬化路面面积越来越大,不透水面积越来越大,它储存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功能被破坏了,那么当然地下水就会减少,我们也会受到影响。

地表水不够用怎么办?抽取大量地下水是必要的。当浅层地下水被抽空后,被迫转向深层地下水。不幸的是,一旦深层地下水被抽走,北京的水资源将枯竭,生态灾难将导致严重后果。

它的后果是什么?是地面沉降。地面沉降后,房屋破碎倒塌,这是我们城市的情况。我们可能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条路突然陷进一个大坑,或者雨后很多地方出现大坑。这种塌陷与地下水位下降有关。北京地下管网很多,有污水管,有水管,还有很多管网。那么它的断裂或损坏与地面沉降有关,造成了巨大的经济。为什么我们现在制定“绿色北京计划”,就是要搞好生态修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思考未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城市不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晶。

在一个良性循环的城市,其生态系统的特征是:城市水资源的消耗、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小于城市水资源和区域能源的承载能力,因而具有生态盈余,因此系统可以良性循环。

另一方面,如果城市用水量和城市污水排放强度超过了它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怎么办?需要从区域外运水,可能导致环境风险累积,城市运行成本相应增加。这样的城市容易陷入恶性循环。

既然生态环境退化,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的,在自然界中自生自灭,不受人的意志控制和改变,怎么办?也就是如果出了问题,应该调整自然还是自己?应该调整谁?调整好自己。所以我们习惯于调整自然。你看,南水北调是工程,是在调整自然。我们过去为了防洪建了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因为水多。但是水库建好以后,水少了,水不够了。结果现在防洪灌溉变成了城市供水,挖了很多水渠,建了很多池塘。这些项目都是用来调节自然的,因为那时候我们太关注这些东西了。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会怎么样?容易增加累积的矛盾,也不经济,因为这是一种与自然的斗争。当它超载时,就应该调整经济布局,使人们流动起来,降低人们生产生活活动的强度。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我们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在有限和无限中,我们要调节的是人的欲望,而不是自然,因为人的工作与自然的工作是不可比的。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解决水危机的出路在哪里?我提出,要立足于城市的本地,立足于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区域,不能依赖于长期大规模的从其他流域调水。不要轻易打乱自然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以其他流域、远距离调水为辅助手段,缓解北京水资源压力。强调调整城市功能,压缩城市规模,调整城市人口,减少用水需求,严格控制城市蔓延和盲目高强度开发建设,理顺城市与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维护流域水资源的正常循环。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建议这样做。